郵政部門反饋的信息,2005年新郵預訂數較之2004年,有一定幅度增長,其中安徽省預訂新郵近16萬,超出2005年15萬的6.66%。據此分析,2005年全國新郵預訂總數,應該在700萬-800萬之間(含小版數)。新郵預訂數的增長,一方面說明新郵形象正得以恢復(2004年新郵市價接近面值),另一方面,也說明流失的集郵隊伍正逐步回歸。在這種大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審視JT票的投資價值。
新中國郵票包括老紀特郵票、“文”字票、編號郵票、JT郵票和正在繼續發行的編年郵票等五大板塊。其中新JT郵票起于1974年1月l日,止于1991年1I月19日。其中J票開門品種為J1“萬國郵聯百年”,到J185“女子足球”,共推出185套,T票從T1“體操”始,到T168“賑災”止,先后發行了168套。兩者相加,共353套。新JT郵票發行前后18年,是新中國郵票發行從無序走向正規的18年,也是新中國集郵事業重新起步并快速發展的18年。相比較而言,JT郵票參與人數最廣,升值速度最快,也最為集郵大眾認可。
回望JT郵票發行史,完整演繹了郵票發行方思想觀念由保守向開放的漸變過程。前期的編號票,雖試圖從政治概念化的“文”字票走出來,但縮手縮腳,仍有許多“文革”的影子。JT郵票發行后,這種狀況育所改變,尤其是1980年前后,大批優秀選題以及大批高水平設計郵票紛紛亮相。20多年過去,如“留園”,如“荷花”,如“齊白石”,如“京劇臉譜”等,每每提及,仍能讓集郵者眉飛色舞。目前這些郵票的市價,多維持在百元以上,“荷花”、“齊白石”小型張的價格更高。
新JT郵票發行18年歷史,也是新中國集郵活動蓬勃發展的18年。在這之前,集郵者普遍收人水平不高,多只能以集信銷票為樂。“文革”時期,集郵更是一片荒漠。1978年后,政治環境改變,經濟條件改善,新一代集郵者的加盟,不僅迅速擴長了集郵隊伍,收集對象也由信銷票改為新票。而1980前后的新JT郵票,發行量多在200萬左右,僧多粥少,供需矛盾緊張,因此郵票市價不斷抬高。
從表面看,JT郵票自1997年起一直在走下坡路,其實不然。1997年新JT郵票市價雖然很高,但中間夾雜大量泡沫成分,沒有實際參考價值。拋去這一段虛高,以1995年市價定位,JT郵票增值幅度依然可觀。其中T58"辛酉雞”當時市價只在16元左右,現在接近 28元,T28“奔馬”小型張當時560元,目前也上升至800多元。此外,“留園”、“荷花”、“京劇臉譜”等單套票,也由當年的110元、45元、40元,上行到現在的160元、120元、100元。JT郵票這種穩健走勢,應該說,得益于集郵者廣泛參與的良好基礎。
歲末年初,JT郵票也開始在郵市回暖。從采集到的信息看,JT郵票的表現有三大特點:一,老品牌強勢恒強,其中“庚申猴”單枚票市價已經走高到1590元;二,成交量有序放大,“雜技”、“桂林”、“峨嵋山”等品種,甚至有小版票交易;三,人物郵票異軍突起,其中“葉劍英”、“陳嘉庚”,市價分別高達20元和14元,而1997年郵市高潮,兩套郵票的價格也才14元和5元。對于成熟的郵票市場,能不能健康有序發展,關鍵看包括JT郵票在內的早期郵品的走向。近些年市場鼓吹的短線炒作,雖也能一時凝聚人氣,但聚之難堅,堅之難固,固之難久,最終反過來對市場信心以更大的破壞。從這個角度,市場關注重點,應該向早中期具有投資價值的郵品傾斜。這之中,JT票選題優秀,設計精美,發行量適中,當之無愧為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