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郵票的發行可謂一波三折,這套郵票2006年被列入新郵發行計劃,盡管當時離“嫦娥一號”衛星發射還有一年多時間,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嫦娥一號”郵票在2006年計劃中的名稱是《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發射成功》,發行時間為衛星發射成功后。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原計劃上半年發射,為確保“首發必成,萬無一失”,發射時間推遲,郵票發行也隨之推遲。衛星發射成功后,郵票原定于11月21日發行,但由于衛星尚未傳回首幅月球圖像,發行時間再次更改。11月26日有關部門公布了“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首張月球照片,國家郵政局隨即發行編號特6-2007的紀念郵票,名稱是《中國探月首飛成功紀念》,圖案為“嫦娥一號”在浩瀚的星空中繞月探測,印刷采用了壓凸工藝。 回顧“嫦娥一號”郵票的發行過程,引發了筆者的思考。首先,郵票發行部門將計劃中的事項列入發行計劃有很大風險。因為科學探索具有不確定性,不能光靠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就確定“嫦娥一號”衛星能發射成功,這是不理智的。把“嫦娥一號”郵票發行時間定在衛星發射成功后的短短二十幾天里,郵票構思、設計、印刷等工作就得提前進行。如果衛星發射成功,郵票可隨之發行,皆大歡喜。但是假如衛星發射失敗,豈不造成郵票設計、印刷等諸多方面的浪費,也凸顯出郵票發行部門制定計劃缺乏周密和妥當。
在“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后就發行郵票,能鼓舞士氣,激發中國人的自豪感,也可以起很好的宣傳作用。但要知道郵票設計是一門圖案藝術,不是搶時間發“頭條消息”,這就折射出一些部門的好大喜功。提前設計尚未定型或者存在變數的郵票題材,給設計師帶來了極大的難度。由于無法獲得具體準確的資料,科學領域又不容許大膽想象設計,設計師為了不出錯,只得用抽象方式表現郵票主題,無法具象描畫真實而寶貴的歷史瞬間,因為那還沒發生,無疑束縛了設計師的手腳,使郵票圖案流于形式,很難出精品。比如《中國探月首飛成功紀念》郵票本來可以出兩枚,一枚表現“嫦娥一號”衛星探測月球,一枚展示“嫦娥一號”衛星傳送回來的首張月球照片,會更有意義。但是礙于郵票發行時間倉促,設計師不可能在發布照片當日就設計出郵票,即使能設計出來,印刷也趕不上,這樣就白白錯過了在方寸上展示我國衛星拍攝的首張月球照片的機會。
由此可見,像“申奧成功”、“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發射成功”這樣的大事件不必非要即時發行,等事情成功后,列入下一年的郵票發行計劃也未嘗不可。這樣就能綜合考慮郵票的枚數、票形等各方面問題,也能給設計師更多時間搜集資料,構思創作。明年我國計劃發射“神舟”七號太空船,宇航員將進行太空漫步。希望中國宇航員首次漫步太空的郵票能在行動成功后再設計發行,可以采用照片等有重大意義和價值的設計元素,于方寸間記載歷史,再不要為過度追求社會影響而倉促發行,既浪費了郵票題材,設計平庸又不受郵人喜歡。
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