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鄧小平在20多年前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來的,并由此拉開了中國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序幕,國民經濟突飛猛進,萬丈高樓拔地而起,城鄉居民儲蓄比97年同期增長5倍,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和提高,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一國兩制,這一切都是發生在近代歷史上的事實。改革開放已經讓中國強大起來了,人民群眾富裕起來了,腰包鼓起來了,而這一切正是來自中國共產黨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改革的春風吹遍了各行各業,也波及到資本市場的興起和發展,股市、郵市、期貨和收藏業的崛起無不歸功于政策,沒有改革之路也就談不上股市的瘋狂與郵市的火暴了,說不定還在沿襲計劃經濟的道路,也就不會有網絡論壇爭論之說了。所以,在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政策仍然是指導國民經濟全面協調發展之根本,當然也包括郵、幣、卡市場。
近兩年來,郵票市場能走出低谷,沒有政策面支持是辦不到的,即便郵市本身周期性客觀上有啟動的意愿,離開政策明確的扶持也是難有作為的。雖然郵市這兩年有起色,但也極為勉強,郵票價值遲遲不能回歸,郵票屬性回歸窗口舉步維艱,郵票打折10年難補萬眾之心,其根源還是郵政業舍不得舊體制的溫床,一旦改革溶入市場,鋼飯碗被換成鐵飯碗,市場競爭的危機感已經迎面撲來。郵政壟斷郵票經營數十年,計劃經濟體制的烙印已根深地固,一時難以割舍幾十年來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集郵收入并非小數目,從經濟利益來說郵政不可能放棄,不管是從前還是今后。
郵票市場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郵市幾起幾落的大行情是郵票市場形成后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國集郵事業方興未艾的必由之路,沒有市場的存在,也就沒有郵市大行情暴發的條件,因此,要客觀辯證的分析郵市形成和暴發行情的因果關系,雖說近20年中國郵政和郵市存在諸多弊端,也深套了眾多投資者,這其中是有方方面面原因的,要從各方面去追逐和查找原因。不能單方面的去指責大行情導致了所有的套牢者,不把郵政與郵市和集郵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好,中國郵市要走向健康和規范是相當困難的。這兩年郵市看似啟動與復蘇,實質是郵政為推出新郵所采取的一種策略與手段,其根源還是利己。
有人不斷的宣囂奧運經濟熱點和題材,無非是郵政與部分郵商聯手借題發揮操縱新郵炒作的一種手段罷了。也是郵市沒有形成社會賺錢效應的關鍵所在,也就是某些人不希望郵市全面走暖的原因。這種不從根源上解決郵票炒作中屢屢被套的問題,郵市要想走向良性發展只能是癡心妄想。這種炒作新郵的市場格局一旦已經形成,將會造成連環被套的鎖鏈,郵市的環境不徹底改觀,又沒有明顯的大眾賺錢效應,客觀上制約了群眾的廣泛參與。
郵市大行情的產生和發展是有條件的,條件不具備不可能產生大行情,有很多問題需要梳理和解決,郵票屬性問題;利益分配問題;郵票全方位使用問題;集郵事業發展問題;郵市環境問題;歸納為一條就是要營造一種投資和集郵的氛圍,這種氛圍就是要有相對穩定的市場,同時郵市的高漲也與通貨膨脹有關聯,畢竟是資本市場,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一發而動全身,經濟現象并不是偶立存在的。
因此,郵市行情走到今天,能否再深入發展從而引爆全局行情,在各方面條件具備的前提下,還得政策重拳出擊配合行情的深入,調控要得當,才能有機發展。倘若政策仍然是溫水煮青蛙,不溫不火維持現狀,那現在也用不著把資金和精力過多花費在這上面了。據說明年預訂新郵從12月1日開始,總量比今年尚有較大比例縮減,或許就是政策的具體表現吧!當然,不僅僅看這點,還得多方面洞察政策的出發點及力度,才能把握郵市運行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