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11月5日發行的《中國古代書法——楷書》郵票是否要發行小版張的消息受到集郵者的極大關注。《中國集郵報》在10月16日第79期上分別刊發了《“楷書”小版張斷檔不可取》和《取消<古代書法——楷書>小版張不應該》兩篇文章,對小版張的斷檔表示了深深的遺憾和嘆息。僅時隔十天,10月26日第82期該報又刊發了《模壓工藝、易超感紙,專色印就“楷書”小版張》一文,讓集郵者多少看到了曙光。直到10月30日第83期上該報頭版《新郵預報》欄中明確注明整張規格有“版式二”(俗稱小版張)時,集郵者心中的這塊石頭才算落地。短短半個月,小版張從無到有,似乎匪夷所思,其實,其結果不可能是因為集郵者的呼吁而臨時增發,而是為了延續古代書法小版張系列,發行方早就有安排,只是沒有及時公布,造成這種混亂與尷尬局面的原因無疑是新郵信息發布滯后和不透明而引起的。 近年來,新郵發行計劃每年調整過多過頻,令人應接不暇,也讓集郵者怨聲載道,尤其是2007年這種現象更甚。比如,原定9月8日發行的《井岡山與波波山》郵票,在事先沒有任何公告的情況下,因故臨時取消了發行,讓集郵者當天白忙活了半天,只好無功而返。一個多月后集郵者才從報上得知,《井岡山與波波山》郵票改名為《貢嘎山與波波山》,將在11月22日發行。由于2007年小版張的發行計劃一直沒有公布,這樣小版張的發行就充滿著懸念和變數,當看到某權威雜志上所刊發的信息沒有“楷書”小版張時,敏感的集郵者心急如焚,紛紛表示遺憾。其實,由于雜志出版的周期性,即使信息披露不完全甚至不正確,也只能到下期才能補充和更正,一切都是為了更好,集郵者的擔憂是無可厚非的。而擔負新郵信息發布的權威媒體——國家郵政局網站和《中國集郵報》“新郵預報”,在發布新郵信息時,常常離新郵首發日不到一星期,甚至只有兩三天,有時集郵者拿外報紙就已錯過了新郵首發日,令集郵者措手不及。而不經常上網和沒有訂報的集郵者幾乎沒有獲得新郵發行信息的渠道和平臺,這就嚴重影響到集郵者制作首發日郵品,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和不足。
自從郵政部門去年取消了國家郵政局印制的《新郵預報》宣傳單后,集郵者只有通過報紙和網站才能獲取新郵發行的信息,而信息的相對帶后和不對稱,不僅容易引發集郵者的猜疑和誤讀,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郵政部門的工作不及時、不到位、不完善。新郵公報,不僅是宣傳和推廣集郵本身,也是為集郵者提供的一項基本服務,如何借鑒他山之石,完善新郵預報機制,搭建互相溝通的橋梁,做到信息的公開、準確、透明、及時,是郵政部門值得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總之,在目前形式和體制下,新郵發行信息應及早發布,這對于營造和諧的集郵環境大有裨益,也是郵政部門和集郵者雙贏的事,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