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6 中國商報 張健初
自1995年嘗到“特發”甜頭以來,郵票發售樂此不疲,十多年來,已經推出了多款類似品種。什么是“特發”?就是特定場合推出,具有特定意義,特定形式的郵品。細數下來,如“無齒”,如“加字”,如“金箔”,如“不干膠”,如“雙連”,如“聯發”,如“絲綢”,如“疊色”等等。它們有材質的特別,有形式的特別,有印刷的特別,也有發行的特別。回望十多年這些特發郵品的命運,集郵者總是一臉無奈。
1995年的“3把火”, 一是“桂花”無齒M,一是“世乒賽”M,一是“龍門石窟”加字M。其中后者是中國集郵總公司推出的“PJZ”系列。憑心而論,當年的“3把火”,確實燒得大氣磅礴,并由此引發出1996和1997年的郵市大潮。特發郵品功不可沒。但自此后,發售方對待這些特發郵品,勤于開發,疏于管理,也不做正確宣傳和引導,只是簡簡單單地票錢交易,發完了事,之后任其花開花謝。十多年下來,特發郵品因而也累計出了一個特定效應:推得快,死得快;推多少,死多少。郵市無數勇敢的參與者,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加字”品種起于上世紀80年代初,但真正“特發”始于1995年。當年問世的“桂花無齒”狂熱之巔,市價越過千元。一個生肖輪回過去,現在什么價?已經縮水1/3,在市場,勉強喊到250元;2002年亮相的“中秋加字”小版,也是郵票錢幣博覽會特供郵品,開盤時價曾走高到190元附近,后一路陰跌,現只在52元左右。
今年推出的“六郵”雙連張,起始者是2000年“奧運”,因樣式新鮮,發行量小,問世后參與者蜂擁而至,也把其價格風風火火推高到250元。時過境遷,這款當年的花大姐,如今蓬頭垢面,市價只在48元左右徘徊。而今年露臉的“六郵”雙連,也在前期50元的高價上快速下滑了20%。
“不干膠”的領軍品種是2004年的“國旗國徽”,類似形式,在新中國郵票史上前無古人。正因為如此,這款特發品種的市場價一路喊到了170元附近。可惜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目前已經落至46元左右,降幅在70%以上。之后推出的“奧運”和兩款“運動項目”,雖說也一度強勢,但最終還是高行低走,與歇夏前6月末相比,成交價均萎縮了20%以上。另一款“安徒生童話”更低到13元左右,已經不具備“特”的性質。
“金箔”是集郵者的心頭之痛,這款特發郵品,不說也罷。但在中國集郵史上,它又是不得不說的一筆。其中“香港回歸”問世之初,追捧者激情無序,漲至400元上方仍有成交。而現在,它的價格還不足其1/10。可憐集郵大眾的如火熱情,因“回歸”而不知心歸何處。金箔小型張的創意者和決策者,不管是誰,對集郵者,對中國郵壇,都是千古罪人。
接下來又是“聯發”,或稱“三聯體”,相繼推出的品種有“申奧成功”、“世界杯”、“航天神五”小本票,以及剛剛面世的“香港回歸10年”。這是郵壇怪胎,因為集大陸、香港、澳門郵票于一身,無法進入郵政流通領域。但其售價卻高得嚇人,“申奧成功”居然賣到80元。由于郵資憑證的基本屬性不能保證,這類“聯發”郵品,只在市場鬧騰了一陣,便偃旗息鼓。“香港回歸10年”也迅速從發行初的40元以上,落到現在的25元以下。
生肖輪回12年,類似特發品種,卻多到集郵者也無法數清了。現在看來,我們也實在無需數清。把它們列出來,沒有其他,無非是感情上的一種宣泄而已。看到它們在市場由天至地的價格變化,我們的心中恐怕也只有“酸楚”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