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郵政對人們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為聯絡遠方的親友,寄封書信。家里有了急事,發封電報。天冷了,母親會將親手做的棉襖寄給他鄉的游子。和世界各國的郵政一樣,中國郵政也在信息工業革命時代中遠遠落后了。但人們的悲觀情緒往往會和樂觀情緒一樣,大大超過事實本身。郵政生存條件受到各種新興行業的沖擊是事實,郵政發展停步不前也是事實,但即便再過1000年郵政也不會消失。只要還有紙筆就有郵政。
郵市的低迷是郵政倒退的真實寫照、是郵票作為郵資憑證使用萎縮的結果、是大多數人相信郵票會和郵政一樣消失的悲觀預期。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人們過度追求以科技發展來推動經濟的時候,有些人已經開始尋找更高明的經濟增長方式。以餐飲為例,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中國瘋狂擴張之后發展的步伐已經明顯放慢,而具有中國飲食文化的新興餐飲集團卻在飛速擴張。這是復古的先兆,這是當快餐文明發展到鼎盛時,傳統飲食文化的反擊。而這一切,都來自一個聲音“文化”。
看看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到底得到了什么?汽車、家電、手機,IT產品,沒有一樣不是以每年30%速度貶值的。
郵市真想重現輝煌就離不開郵政的復興。郵政若想復興,“文化”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棋子。“集郵文化”能否再造,郵政你的態度是決定性的。世界500強中的中國前十名的公司,有2個曾經是中國郵政的孩子:中國電信、中移動。郵政這些年又為別人在養一個孩子叫“郵儲銀行”。而自己的孩子,永遠不離不棄郵政的孩子卻還在用單薄的身體提供著鮮血供郵政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