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有不同的人參與是正常的,市場有不同的觀點是正常的,市場有漲落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市場沒有主流意識,沒有正確引導,沒有壓倒性的輿論導向,是不正常的。郵市在漲,這是郵人期盼多年的事情,可漲了一點,很多人就受不了啦,各種觀點如雨后的豆芽般匆匆冒了出來。原因多種,有心理脆弱的,有經營做空平臺的,有踏空的,也有堅持真理的。不想首先表明自己的觀點,只想說說幾個公開的秘密。
一、政策取向。上世紀九十年代,郵票的發行量達到了頂峰,幾千萬的發行量壓垮了中國郵市的脊梁,隨后的大跌,擊穿了所有預測的大底,將中國的郵市拖向了無底的深淵,也將中國郵總逼到了懸崖的邊沿。這種類似殺雞取卵的市場運作,宣告了急功近利的破產,也喚醒了集郵愛好者的風險意識,郵票預訂量急劇下降,郵市經營迅即慘淡。郵總和郵政發現了問題,斷然采取了積極措施。改革的步伐不必贅述,銷毀的數字不必猜測,但郵市的政策取向算是挑明了,你如果不知道,可以拿“郵政改革”去百度。
二、市場邏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財富的洼地效應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全國各大重點城市中心地帶的地價十年前是多少?現在是多少?國民總產值十年前是多少,現在是多少?人均儲蓄量十年前是多少?現在是多少?可你去看看郵市,除極少數熱炒的郵品外,十年前的郵票價格到底漲了多少?這說明一個什么道理?打一個比方,某一天,絕大多數的03小版張漲到了1000塊一張,而只有一兩個品種在100元左右,你會買什么?到市場去看看吧,看看除了郵票之外,十年沒漲價的東西還有多少?
三、郵人心理。十年熊市將一些郵人的心境折磨得患得患失。漲了,怕踏空;跌了,怕套牢;漲得慢,不過癮;漲得快,心發怵;稍有風吹草動,常見驚弓之鳥;偶有云卷云舒,便似杯弓蛇影。網絡提供了宣泄這種心理的平臺,于是,很多觀點在沒有仔細推敲的前提下拋了出來,一半是投石問路,一半是安慰自己。當然也有出于自己利益的發貼,有什么唱好什么,沒什么唱衰什么;踏空了,說到頂了;套住了,又唱多了。所以,網絡上的一家之言,姑妄聽之,做多做空,權衡把握。
四、新舊精品。關于炒新與炒舊,關于精品戰略,其實已經深入人心了,各位網絡高手已經將其中道理說得爛熟,只是最近新郵的概念似乎有點擴大化了,好幾個有實力的郵商也加入了這個將概念模糊化的運動,其實有這個必要嗎?郵票的新舊之分是以發行期為標準而有嚴格界定的,而至于精品,從來就是個相對的概念。梅蘭芳小型張是精品嗎?當然,如果它的發行量是二千五百萬還是精品嗎?你還會花三萬多元一張收藏嗎?
五、漲跌悖論。在目前這個市道,要說行情才剛剛起步,可以說一大堆的理由,要說行情到頂了,似乎也有不少人唱和。說服人是件很難的事情,以前說了不少,今天就不說了。只想輕輕地問一句,如果你真的看跌,你可以以今天一塵的價格賣2008年4月18日崆峒山的期貨1000版嗎(當然是全品)?可以的話,找個京滬知名郵商擔保,可在此帖后直接跟貼確認。當然我可以支付總價款十分之一的定金。
茶余飯后,就嘮叨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