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票市場最高價,出現在10年前的1997年3月。當年郵商掛出的價格,在11000元左右,實際成交略低一些,但也在9500元附近。在這半年之前,1996年9月,編號票市場喊價遠在1500元以下,即便如此,問津者也寥寥無幾。當時的編號票,是典型的市場不屑一顧的的冷門品種。 可惜編號票1997年春只露了點小嫩芽,便遭到郵市寒流的無情襲擊,之后長達7年時間一直下跌。到2004年低谷,它的市價居然擊穿3000元,偶有成交,只在2800元附近。但也就從此時起,它在市場突然變臉,以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逆勢上行。至2007年3月,它重新走高到5900元以上,與低谷相比,漲幅高達110.71%,翻了一倍有余。編號票又迎來了它第二個春天。
作為收藏,編號票有它特定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尤其與“文”票橫向比較,它的價值會得到最大程度體現。編號票發行于“文革”后期,處于“文”票向新JT票過渡的轉換期,因此它的政治色彩,較之“文”票明顯要淡:郵票票面不再有“文革”時期的政治口號、毛主席語錄和毛澤東頭像,郵票編號開始以數字表示順序,郵票題材呈多元化發展的態勢等。但它所處的年代,仍屬“文革”時期,因此“文”票特有的“政治先行”,在它的身上依舊突出。具體為:郵票設計仍明顯帶有政治化概念;郵票題材還是以突出“文革”成果為主,只是由原先的個人崇拜,改為歌頌工農兵;郵票選題仍處于無序狀態,隨政治風向任意變動。恰恰如此,業內人士把編號票看作是“文”票的延續,甚至把它們認為是同一個整體。編號票也有“小文革票”之稱。
但在市場上,“文”票和編號票從來不是一個概念,即使是2007年3月,編號票成交價已經達到5900元,但與“文”票55000元的價格相比,仍然無法對稱。從這個角度,近兩年編號票強勢崛起,是市場對它史料價值、收藏價值、投資價值的重新認識,屬于“補漲”行情。 編號票的龍頭品種,是編8-11“巴黎公社100周年”,目前市價在1200元左右。其中22分面值發行量200萬枚,不足8分面值發行量1500萬枚的1/8。但這套票的筋票,恰恰就是8分面值的這枚,其新票價基本接近全套郵票的價格。其他在排行榜靠前的品種,一是300萬套的編78-81“工業產品”,現市價已越過1000元,緊隨其后的編57-62“熊貓”,6枚套,發行量1500萬套,現價800元左右;編12-20“建黨50周年”是9枚套的大套票,其中編18-20為三連票,近期市價也攀至770元高位;另一套發行量800萬套的編29-32“輪船”,4枚套,現也強勢上行至450元附近。編1一6“智取威虎山”的市價,現也上行到了370元左右。編號票中的大套票編66-77“出土文物”,12枚套,發行量150萬套。30多年過去,它的市價仍只在50元左右,這也是編號票價格之謎之一。說奇怪,也不奇怪。參與者看重編號票,就是看中它“文革”的史料價值。而在編號票中,“出土文物”政治色彩最淡,類同于后期的“工藝美術”,基本看不到“文革”痕跡。市場關注力度相對弱化,在情理之中。在百元以上的編號票還有編33-38“延安文藝座談會”(210元)、編21-24“亞非乒乓球賽”(160元)、編39-43“發展體育運動”(200元)等。
目前市場最活躍的兩個版塊,新品種以2003年小版為代表,老品種以編號票為龍頭。這也是順利啟動2007年市場的兩把關鍵鑰匙。新老郵票共漲,從兩個不同層面,反映了投資與收藏等不同參與群體的價值取向。正因為如此,編號票離市價之峰還有多遠,值得參與各方給予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