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 祺
15年前接觸集郵,動因是“藏”而不是“賞”。當時正是中國集郵最紅火的時期,集郵新人要想從集郵公司買郵票,需先加入集郵協會,然后憑會員證辦郵票預訂卡,才能滿足心愿。市場也有郵票賣,但價格就高多了。向老郵人請教投資之道,都會強調三點,一是題材,二是設計,三是發行量。這三點中,題材是最重要的。郵票題材分三六九等,其中“藝術”類排在首位,而古典文學又列在“藝術”類的第一方陣。
新中國郵票分“老紀特”、“文”、“編”、“新JT”幾大板塊,其中新JT郵票始于“文革”后期,終于上世紀90年代初,其中高潮在1980年前后。而古典文學系列郵票中的精品《西游記》和《紅樓夢》就發行于這一階段。8枚一套的《西游記》郵票是古典文學系列的開篇之作。這套發行量150萬的郵票,以說故事的方式,表現了孫悟空師徒西天取經的種種磨難。《西游記》郵票 問世于1979年12月,這個時期正是文藝思想大解放時期,設計者李大瑋為集郵者獻上了一款百看不厭的郵票精品。兩年后,《紅樓夢》郵票以更大的陣容和更新的設計,又讓集郵者眼睛為之一亮。12枚一套的《紅樓夢》郵票(發行量304.96萬),以劉旦宅《金陵十二釵》為原圖,展現了這部不朽著作中12位女性靈魂人物,小型張《雙玉讀曲》 (發行量81.85萬)則將全書的愛情精華生動地展現在集郵者面前。
四大名著中的另外兩部《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因為為集郵者所關注,決策層發行郵票之初也非常慎重。在廣泛聽取意見后,郵政采取了分組發行,系列成套的形式。其中《水滸傳(1)》 1987年發行了第一組,次年,《三國演義(1)》也登場。兩套郵票都為超大票幅,又都以傳統繪畫方式表現,因此問世后受到集郵者廣泛歡迎。此后12年內,兩套郵票的后續品種依次問世,分別推出5組共20枚郵票,并各自發行了3枚小型張。《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各組的發行量不一,呈“低—高—低”的形態,其中《水滸傳(1)》郵票879.1萬,小型張413.17萬;《三國演義(1)》郵票1181.65萬,小型張532萬。但到《水滸傳(2)》(1989年)問世時,郵票就上升到了1895萬,翻了兩倍還多。
古典文學題材中的兩部戲劇作品《西廂記》和《牡丹亭》,分別發行于1983年和1984年,兩者同為4枚郵票和1枚小型張,設計者前為王叔暉,后為戴敦邦。雖同為古典戲劇名著,但兩套郵票的設計一明一暗,一個細膩一個豪放,風格大不相同。相比較而言,《西廂記》郵票更符合集郵大眾的審美眼光,因此受歡迎的程度更高一些。當然,郵票發行量在其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后者《牡丹亭》郵票發行量766.06萬,小型張209.5萬,而《西廂記》郵票只有293.51萬,小型張則更低,為94.1萬。
10多年里,集郵界起起落落,不堪回首,但與我們同時進入集郵圈,并收藏或投資古典文學系列郵票者,仍暗自有一份竊喜。因為從那時到現在,除個別品種外,古典文學系列中的大多品種一直沒有跌落到我們進價以下。而這兩年,早期問世的《西游記》、《紅樓夢》、《西廂記》郵票不跌反漲,成為郵票市場風云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