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有道
自11月15日起,信函、明信片業務資費上調,最常用的外埠平信由0.8元調為1.2元,上漲50%。這絕對是一支冷箭,令沒有任何準備的公眾一片嘩然。這么大幅度的漲價,沒有開聽證會,也沒有廣泛聽取消費者的意見,甚至也沒有事先打招呼、做準備活動,讓人措手不及。這種我行我素的做法仍就延續了壟斷企業的傳統經營之道,沒有擺脫壟斷的“獨裁”個性。
不過,郵市的反應倒是異常冷淡。雖然調資最關乎郵人、郵情,但他們似乎見怪不怪。甚至有郵人樂觀地認為郵資上調是郵市利好,其理由是資費上漲可以加快郵票的使用消耗,推動打折郵票的價格上揚。有的還搬出往年的數據認定郵資上調能引發大行情,依據是1990年、1996年、1999年三次調資都引發了來年的郵市火爆行情。由此得出,這次調資是一次良機,是行情啟動的信號。如此“迎合”調資,想必郵政當局也始料不及。
郵市長期低迷,郵人們依賴郵市環境條件的改善、幻想火爆行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處在如此低迷的市道下,啥也認為是根“救命草”。但愿望歸愿望,郵人還是應該冷靜下來認真分析分析,郵資上調是不是好事,對郵市是否有利?
從理論上說,郵資上調,打折票的用處大了,利用率會提高。消耗多了,存世少了,供求關系變化了,行情也就隨之產生了。正常思維都是這么理解,也容易被拿來用作煽動行情的借口。事實上,紀特郵票進入郵政渠道的比例很小,既便是消耗些不成套的“花票”、打折票,對龐大的郵市而言影響也不大,畢竟打折票不是左右郵市行情的關鍵。再說,郵資大幅度上調會嚴重影響郵政消費者用郵的積極性。別看管理部門上調的理由是郵政虧損,資費水平偏低,其實漲價根本不是解決虧損問題的有效辦法。很顯然,你越漲價,用郵的會越少,成本會越高,虧損會越大,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怪圈。
一個最致命的打擊還不在郵市,而是對集郵者的傷害。因為他們是用郵大戶,是忠實的郵政消費者。郵資調高,無疑會加重他們的用郵負擔,嚴重影響他們交流和郵政通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郵資調高,新郵的面值必然隨之加大,人為增加了集郵的“成本”,不利于集郵的推廣和發展。
說到底,郵票和用郵者,一個是賣方,一個是買方,賣方提價,買方辦同一件事要多掏腰包,如此簡單的算術咋還說是利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