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郵政資費悄然上漲!本埠平信漲0.2元,外埠平信漲0.4元,明信片不論本外埠都漲0.2元。這次上漲之所以說它悄然進行,因為其保密工作做得很好!網上14日才見有網友透露,大都郵政窗口的工作人員直到15日早上才知道!不知道為什么保密工作做得如此好!郵政資費不是生活用品,肯定是沒有人去搶購的,也不會有人突擊寄信,只有集郵者知道此信息后,會去制造尾首日封片,以留下郵政歷史!
看來此次漲價保密工作做得那么好完全沒有理由,現在不是時興漲價進行論證,廣泛征求用郵者意見嗎?不讓百姓知道,就是不信任他們,用郵者應該知道為什么要漲價,怎么漲價,什么時候開始。這不,大都集郵者都沒有制作尾日封片,不少集郵者來不及制作首日封片,這就是不尊重集郵者!如今社會輿論都認為,突然提價的做法在程序上明顯缺乏正當性。根據我國《價格法》規定: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等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都應當建立聽證會制度,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主持,征求消費者、經營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論證其必要性、可行性。
郵政經營困難就漲價,也不是有很充足的理由,我們大家都知道郵政內部可挖的潛力極大,降低成本是大有可為的!郵政部門認為郵政資費偏低是導致郵政虧損的主要原因,有人算了一筆賬:1999年我國將平信資費上調到0.80元時,一封平信的郵資相當于消費者平均月薪的1/1000,是日本的4倍,美國的8倍。這次調價后,我國的郵政資費在“世界領先水平”上無疑又邁進了一步。事實上,盡管郵政資費在上調,1995年,中國郵政還是虧損了40億元,到1998年虧損額升到了142億元。郵政部門如何解釋郵資大幅上調后虧損也大幅上升的現象?有關郵政行業虧損的原因,國家發改委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說法。據《北京晨報》2月23日報道,國家發改委對2005年郵政行業虧損給出的理由是,“管理費用增幅較高,業務成本增速高于業務收入增速”,這與公眾的感受基本吻合。 來源:大江南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