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漫畫出現于中國,應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情。1927年6月號的《郵乘》雜志刊出了一幅猛虎從郵票上撲下來咬人的照片,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集郵漫畫作品。此后,集郵漫畫開始散見于當時郵壇的各類刊物上,逐漸被郵人所認識。
20多年后,四川自貢集郵學會會長張宇仲先生因愛好美術,對集郵漫畫偏愛有加,遂別出心裁地創辦了一份以漫畫形式來詮釋郵壇諸般奇聞趣事的雜志——《郵壇畫刊》。張宇仲先生在回憶創辦這份雜志的初衷時說:
“我創辦《郵壇畫刊》是1948年的事情,那時正是我集郵的狂熱期,見上海鐘笑爐先生的《近代郵刊》、香港陳志川先生的《國粹郵刊》均精美異常,內容也堪稱一流,甚是羨慕。因我是學畫的,能創作一些漫畫作品,因此就想到了創辦一份集郵漫畫專刊,以區別于其他的郵刊。創辦《郵壇畫刊》,主要是想在郵壇上博得閱者‘會心的微笑’,給讀刊之人營造一點輕松的氣氛。”
1948年7月25日,《郵壇畫刊》正式創刊了。為了宣傳這本新生的刊物,張宇仲先生在自貢集郵學會會刊《自貢集郵》創刊號上發布了這樣一則消息:“《郵壇》(月刊),每月25日出版。內容:諷刺、幽默、趣味、輕松(以畫傳神,包羅萬象)。它會使你笑口常開,它會使你健康微笑。準時出版,省內三角,省外七角,國外一元。張宇仲主編,《郵壇》社發行。地址:四川自貢市林森路123號。”
《郵壇畫刊》創刊號的刊名為《郵壇》(第2期仍用《郵壇》作刊名,第3、4期改名為《郵壇畫刊》),張宇仲先生在“發刊詞”中寫道:“《郵壇》是一本集郵畫刊,像這樣純粹的圖畫集郵刊物,在我國還是首創,也是敝社同人的一種新的嘗試。《郵壇》將來能否立足于我國集郵出版界,此時我們還無法預料。但只要大眾郵友對這刊物發生興趣,《郵壇》的前途定然是非常樂觀的。”
由于受自貢印刷環境的限制和資金的影響,《郵壇畫刊》選用了32開的小巧形式,每月出版一期,每期連封面設定在8頁至10頁間,用石印機印刷(僅在創刊號中的第3、4頁用了鉛印),刊中內頁圖文均用黑色印制,為了不讓讀者感到刊物的單調,也為了美觀,在封面、封底加印了一些色彩。第1期(創刊號)的封面、封底用紅色、綠色、黑色三色套印,封2、3用草綠色印刷;第2期封面、封底用藍色印刷;第3期封面、封底用棕色印刷;第4期封面、封底用橘色、淡黃色雙色套印。
張宇仲先生在主編《郵壇畫刊》的過程中,以自編自繪為主,約請他人撰稿為輔,以刊登集郵漫畫為主,詩詞、短文為輔,用圖文并茂的嶄新形式介紹了許多集郵界的趣事,給當時的郵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郵壇畫刊》開辟了許多特色欄目,如“郵人百態圖”欄目,以人物漫畫配相關短詩的形式,對馬任全、宋醉陶、張賡伯、徐用圭等郵界名人的集郵事跡作了簡介;“郵海動物篇”欄目,以金魚、龜、精衛、鯉等動物來比喻某些郵商,對他們經營郵票的種種心態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畫;“郵壇閑話”欄目,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談論受人關注的郵壇時事;“笑林”欄目,讓人捧腹開懷,笑口常開;“集郵漫畫”欄目,以《無妄之災》、《郵局售票員》、《擠》、《集郵之家》等多格(如四格)漫畫,引領讀者走進繁花似錦的集郵天地。
1948年10月25日,張宇仲先生推出了第4期《郵壇畫刊》。此時,他覺得這本刊物尚受人歡迎,為進一步提升刊物的質量,他打算將32開小開本改為16開的大開本,并彩色石印內頁。然而令人無奈的是,當時解放戰爭已進入高潮,國民黨統治區政治危機加重,經濟崩潰,各地集郵組織無法進行正常活動,乃至紛紛解體,會員離散,郵刊停辦。在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集郵漫畫已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張宇仲先生的計劃也就只能以流產而告終了。
《郵壇畫刊》雖然只出版了四期,短得就像流星一樣從郵壇上空匆匆劃過,但它在我國集郵漫畫史上所留下的筆觸卻是極為凝重的。當時,上海的《新光月刊》、福州的《中外郵刊》等民間郵刊及許多郵人,都極為贊賞《郵壇畫刊》,給它以高度的評價。自20世紀90年代起,集郵漫畫在我國開始繁榮起來,但迄今為止,國內尚未出現第二本集郵漫畫專刊,因此,《郵壇畫刊》的史料價值實在是彌足珍貴的。
最后再簡要介紹一下張宇仲先生,他是四川自貢人,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四川工藝美術大師,已80高齡,雖因老年性白內障而視力有所下降,但身體其他狀況良好。他在讀中學時就愛上了集郵,郵票已陪伴了他大半輩子。目前,在興趣較高的時候,他仍會借助于放大鏡創作一些集郵漫畫,在開開心心的集郵生活中安度自己的晚年。
作者: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