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2006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又將熱熱鬧鬧開場了。不可否認,博覽會作為郵幣界的一次盛會,既可以為中國收藏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士關注郵票和錢幣收藏,擴大收藏的群眾基礎。然而,在經歷了這些年的多次盛會之后,不知怎的,一提起郵票錢幣博覽會,筆者的心中就會一顫,從目前的種種跡象來看,今年的郵幣博覽會恐怕又有可能讓大家玩一把“心跳”。 一、門票炒作已經開鑼
20元一張的門票,現在市場上己經有人高價連號收購,按理說,現場可銷售的門票并不會太少,門票的收藏價值也沒有達到如此火爆的地步,究其原因,還在于憑票可以購買博覽會上的特供郵品——《文房四寶》絹制郵票和加字銀幣。與往年相比,今年這兩套特供品似乎分量更重,一套是首款絲綢郵票,具有“龍頭”效應,一套是博覽會加字銀幣的“關門”之作,有不小的紀念意義。而要想在第一時間買到這兩套特供藏品,門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乎,在賺取“第一桶金”之前,已經有人想到了這個“桶”的獲利價值。水漲船高,于是,在距離郵票錢幣博覽會尚有一周多時間的時候,定價60元一本的《文房四寶》絹制小版張折子就已經被炒到了110元/本,而且這個價格依然有隨著門票炒作價格上漲而繼續攀升的可能。換言之,如果您無緣進入博覽會現場,那么您就可能要花比原價高出30%左右的價格去求得一本絹制小版張折子。只是回想起來,這樣的情景似乎并不是本次博覽會才有,幾乎歷屆的博覽會特供品種總會在會前會后的一段時間內達到令人咋舌的價格,可惜的是沒有幾個品種能堅持到最后,反倒是“大跳水”的情況屢見不鮮。如果按照傳聞的絹制小版總發行量50萬、門票銷售4萬張來計算,那么至少還有40多萬版絹制小版張沒有露面,如此算來,110元的價格是否就能成為其最終定位,確實讓人不由得心生疑竇,更何況相似發行量的小版張目前的價格幾許,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即使加上個“首套絲綢郵票”的帽子,也斷不至相差這么懸殊,所以,炒作門票背后顯而易見的利益驅使,倒應當引起大家的警惕。
二、特供品銷售欠合理
特供品如何發售?這恐怕也是廣大收藏愛好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據說,今年一張門票在郵票和銀幣中二選一的情況可能會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部分絹制小版張和加字銀幣的捆綁式銷售,將有1.4萬套郵幣裝幀冊在現場發售。不可否認,觀展者幾乎都會想到購藏一套紀念品,捆綁式銷售的確能夠滿足一部分收藏愛好者的需求。但是,想要購藏一套紀念品并不意味著就要全部購買絹制郵票和加字銀幣,因為觀展者中雖然也有郵幣雙兼者,但更多的則是單一愛好者,選購一種紀念品往往已經足夠,更何況,愛好者在選購紀念品時往往也會考慮到價格和價值因素,價值高、預計升值空間大的品種會呈現更多的需求。因此,將郵票和錢幣捆綁式銷售至少存在著兩個弊端:一是在滿足一部分收藏者需求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另一部分收藏愛好者的選擇權,這不是理想的手段;二是有可能增加部分收藏者的經濟負擔,一旦某一款特供品在現場供不應求,那么有部分收藏者就只能花更高的價格去購買既包含自己中意品種、又包含自己所不需要品種的裝幀冊。雖然是部分捆綁式發售,但如果以4萬張門票來衡量的話,現場發售1.4萬套郵票、錢幣裝幀冊,超過30%的比例,恐怕很難用合理來形容。
三、“名正言順”放貨之患
對廣大收藏愛好者而言,郵票錢幣博覽會是一次有益的盛會,可對某些部門而言,博覽會同樣也是巨大的機會,因為借著博覽會之名往往可以達到“名正言順”放貨的目的。在主管部門今年加大監管力度、嚴肅處理了一批違規事件之后,違規放貨似乎有所收斂,可是,對“憋”了許久、急欲實現切身利益的某些部門而言,郵幣博覽會無疑是一次不容錯過的大好機遇,加上一個折子,不準違規放出的郵票可能就可以“集郵品”銷售的名義堂而皇之地走出庫房的大門、走進博覽會的銷售現場,從而“無名而實”地達到根本目的。這并非危言聳聽,因為類似的情況在以往的博覽會上時有發生,而且每每都對受博覽會刺激而有所反彈的市場產生沉重的打壓作用,不能不讓人多生個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