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下發《關于附加費及免資品參展的幾點意見》,為新中國地方發行的免資片、封、簡參加各級正式或競賽類郵展解禁。由此,不僅免資集郵者組集參展熱情高漲,而且相關的學術研究、媒體討論也日趨活躍。形勢固然可喜,不過原本就潛藏在免資集郵中的一股暗流,似乎亦有蠢蠢欲動的征象。善良的集郵朋友千萬要提高警惕,防止“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斷送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話還得從今年初說起,滬上公開出版的一家集郵月刊創新推出編輯部網上信箱舉措,春節剛過,尚在編印過程中的第4期目錄提前上網公示告。一篇題為《遼寧的地方性免資郵品》的署名文章很快引起免資集郵者的注意。有人隨即在該刊網頁跟帖表示看過此文,“文中介紹的多枚紀念封上的‘免資戳記’是否由當地郵政部門審批過,值得懷疑……”編輯部通過網上信箱公開論證欲采用文稿的目的達到了,稿件質量某種程度得到保障。而上世紀80,90年代筆者親歷的地方免資郵品泛濫的一幕幕則藉此重新浮現。毋庸諱言,地方印發所謂紀念性免資郵品皆屬違軌之舉,相當部分只具斂財目的,郵政特性較附加費更弱,但畢竟仍是郵政的產物,因此集郵界有必要加以收集、研究。同時,正是由于地方紀念免資郵品的出生大多暗箱操作,導致一方面,發行方常常諱莫如深,給制假、販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另一方面普通集郵者想獲取這些免資郵品發行信息,墓本靠公開出版的幾家集郵刊物。地方免資郵品制假的手法包括:假借地方郵政部門名義,利用廉價的空白明信片,自刻戳記加蓋臆造;專門印制有杜撰“免資”標記的封片,加蓋真實或假造的郵政日戳;尤為隱蔽的是,在地方郵政部門允許免資的郵品上玩花樣,真真假假讓人無法辮識。一旦假造的免資郵品出籠,制假者或者直接向集郵刊物傳遞消息,或者通過不明真相的集郵者購買來再向集郵刊物報道;反過來憑“官刊”報道披上真品外衣。曾遭原郵電部點名處理的江西波陽加蓋臆造免資片即是一例;上海那家集郵雜志也曾在查詢了當地郵政部門后揭露過幾種河北邯鄲的專印假“免資”封片。如圖是此次最新引發爭議的大連地方免資郵品之一1995春節免資掛號封,開封筆跡和其它諸多品種大連免資封片一樣,且至今貨源均集中于個別人手中。
隨著免資集郵的重獲新生,各類免資郵品行情看漲,熱鬧的市場交易不可避免魚龍混雜,造假者大有故技重演之勢。首先,如何切實預防假品泛濫影響免資集郵的聲譽?加快研究、普及免資集郵知識,盡快編輯、出版一本權威的中國免資郵品圖鑒乃當務之急。其次,就是公開發行的集郵收藏類報刊發表介紹具體免資郵品的文章時,應持慎重態度,多向專業人士求教。謹防鉆入居心不良者的套,不知不覺做了兜售假貨的“托”。
來源: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