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逛南昌滕王閣藝術品市場時,老遠就發現一個地攤前圍了四五個人,他們都蹲在地上專心致志地挑選著什么,這引起了我的好奇。走近一看才知,一對中年夫妻擺的地攤上堆滿了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舊信封,每個只售兩角錢,足足有五六千枚,堆得跟小山似的,看來他們都是集郵愛好者。
我也是一位有著10年郵齡的集郵愛好者,自1997年郵票貶值、郵市一瀉千里以來就不再集郵了,所以面對此情此景,我不由得小聲嘟噥了一句:“還有人集郵呀!”沒想到竟被一位低頭挑舊信封的人聽到了。他抬起頭友好地說:“這你就老外了,這舊信封上的郵戳有不少名堂哩!”就是這句看似平常的話,無形中又增加了我的一項興趣愛好。當時聽了此話,我立即與他攀談并虛心請教起來。他說,現如今的集郵者大多都是集未使用過的新郵票,尤其是1997年郵市瘋潮時,許多人都是整版、整封地買郵票,功利性太強。真正的集郵者應是以集實寄過的舊郵票為主,集新票為輔的,而舊郵票最好是連同粘貼在一起的信封一起收藏。因為單獨揭下郵票容易破壞郵戳的完整性,而郵戳正是一個國家郵政史的真實記錄。說著,他指著一張舊信封說:“你看這個郵戳里的‘拆封’二字就很有意思。”我說,私人信件不是不能隨便拆嗎?他說,這叫按規定抽驗,就像我是做電工的,有權按規定對用戶電表進行抽查、拆封、檢測。經他一點撥,我茅塞頓開,很自然地揀起一張張舊信封看起來。果然,那些郵戳里都寫有“轉運”、“分揀封發”、“分揀科筒取”等郵政專用術語,還有諸如“楊橋”、“吳村”、“王舍人”等地名,簡直就是一部百家姓。再仔細鑒別,還能劃分出動物、植物等系列,真可謂趣味多多、妙趣橫生,我一口氣挑了100多張,如果不是因為腳蹲酸、蹲麻了,我還會繼續挑下去,這一趟收獲真是不小!
看來我今生注定是要與這些舊信封為伴了。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