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郵預訂換湯不換藥 蕭 聳 |
發布日期:2005-11-6 9:3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新郵預訂換湯不換藥 蕭 聳
中國商報網站 |
(收藏拍賣導報2005年11月3日報道) 2006年新郵預訂方案終于在千呼萬喚中出臺,由于涉及到政企分家的敏感問題,因此明年的新郵如何預訂和銷售,自然會引發眾多投資者的關注。但是,從10月底公布的2006年新郵預訂方案分析,其仍然是“換湯不換藥”,最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全額預訂依然如故 新郵預訂采取全額預訂方式,這從1998年預訂新郵開始就一直延續至今。由于預訂者完全處于被動狀態,所以此方式實施以來,遭到了眾多預訂者的詬病。而2006年新郵預訂延續此法,毫無任何的改變,故預訂者將繼續在被動地位下“享受”供需雙方的不平等“條約”。 敞開僅限集郵柜臺 2006年新郵預訂被期望最大的改革是新郵能否敞開供應,而且這種敞開銷售應放到郵局窗口。因為此舉一旦實施,就標志著我國長期以來紀特郵票與普通郵票分渠道發售的模式終結,而長期困擾市場紀特郵票消耗難的問題也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但是,從這次公布的2006年新郵方案分析,敞開供應依然在集郵窗口,而且僅僅是“統一加工成四方連,按4套郵票配1枚小型張的比例(無小本票、小版票、大版票和贈送版)放入護郵袋中下發到各地,在郵政窗口進行銷售”。這種按套銷售的方式仍然屬于集郵模式,對于不集郵的廣大用郵者毫無吸引力。事實上,在這個零售方案中,上述供應對象已被發行部門定位為集郵消耗,因為其對零售的解釋只限于“集郵者可以選擇按袋、按套購買”,只是供應量與供應點會較此前增加。但問題是大多數集郵者已成為預訂戶,如此零售又有多少消耗量呢?只要去看一下今年發行的新郵,在許多大中城市的集郵公司柜臺上,類似的零售袋票依然靜靜地躺著,它們因乏人問津而乖乖地繼續靜候主人的眷顧。這種情況的存在,實際上也將為2006年新郵的零售政策定調,即對市場的作用微乎其微。 發行量仍不透明 再度實行將發行量由發行前公布改為延后公布,粗看是為了打擊市場炒作的舉措,但是其不透明性,讓預訂戶重新處于上個世紀末的被動地位。 如果以此方法來發行2006年新郵,那么新郵在市場上的價格表現主動權就完完全全地掌握在一級市場手中,預訂戶和集郵者必然淪為被掌控對象。因為只要二級市場有需求,印刷機會源源不斷吐出市場需要的新郵。那么雖然炒作新郵的問題會在某種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新郵在市場上高于面值的可能性就十分渺茫,相反低于面值出現的可能性會增大。 此外,由于存在著半年的發行量不透明期,這又為一級市場調控銷售帶來了極為有利的局面。一套郵票如果無法銷售,只要在二級市場上制造人為緊張氛圍,那么逐利的投機者就會蜂擁搶購。但半年后如果公布的發行量偏大,則價格暴跌乃至跌破面值的可能性也會顯現,屆時擁有者已處于欲哭無淚的被動局面。另外,如果一級市場要制造某些新郵的緊張局面,也可以從容操作,而受害的只能是蒙在鼓里的集郵者了。 大小版并舉助長炒風 這次方案中最使郵人感到不解的是小版張卷土重來。2005年新郵預訂時為了遏制炒作而實行讓小版張隱退的政策,但僅一年之后卻再度恢復,且從預訂方式看,將屬于相對緊俏的對象,因為文中提及“預訂小版票(筆者注:應為小版張)的訂戶,每人限訂1版,同時供應1枚小型張和1本小本票,小版票優先供應老訂戶”。這字里行間的意思已表達得十分清晰,且零售窗口也無小版張,可以認為是2006年新郵發行中相對緊俏板塊。這里又延伸出一個問題,即既然是緊俏品種,就會釀成市場炒作,而發行量延后公布的目的是為了遏制炒作,兩個條款同時在一預訂方案之下,豈非自相矛盾了! 綜上所述,2006年新郵預訂盡管出現了局部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的總體影響并不利于市場,尤其是發行量再度出現不透明的情況,實在是個嚴重的倒退行為,對市場的負面影響會在明年的市場上顯現。因為半年銷售期的不確定因素,將使得市場處于迷茫狀態,對市場的發展形成了極大的制約,目前低迷的市場將會加速滑向深淵,除非管理層推出其他強有力的利好扶持,如大量收購低面值郵票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