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郵網
首先,當前集郵市場與集郵現狀是相對應的。郵市因集郵者的需要而產生,并為集郵者服務。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郵市火爆時的景象基本上不是集郵者引發的,是以投資者和投機者的參與對郵市火爆起到了主要作用,反觀目前郵市的冷落,主要是投資者人數的日益減少,但從集郵角度看,郵市的現狀仍能遠遠滿足集郵者的基本需要,因此,郵市目前的冷落與集郵現狀是相適應的。既然如此,那為什么持續冷落呢?主要是一級市場傾銷新郵,致使二級市場新郵打折,而黃金周的熱,說明消費者對自己的消費情況感到滿意,也就不在乎消費數額的多少了。
其次,郵市不應該以新郵的冷熱來衡量。新郵打折固然不正常,但剛剛發行的郵票價格就暴漲就更不正常了。郵票的發行第一是滿足郵政的需要,第二是集郵愛好者或其它方面的需要,而現在的情況是,新郵在郵政窗口買不到,但到郵市上卻打折一片,想想實在是不正常,這違背了郵票發行的初衷。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常說與國際接軌,試想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剛發行的郵票就暴漲的,那種大肆炒作新郵的郵市,是不正常的郵市,也是不受集郵者歡迎的郵市。因此,衡量郵市的冷落,不應該以新郵的價格為依據。而與之相反,黃金周各地是大造宣傳攻勢,廣開門路,是應該值得郵票發行部門好好借鑒與學習的。
第三,郵市“冷落”的原因何在。除了上述認識上的差異外,還有別的地方值得探討。一是郵市的投資環境不佳。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投資領域愈來愈廣,而這些年郵票的持續打折,削弱了人們的投資積極性。二是集郵者人數的減少。這幾年參與集郵活動的人數在一定程度上的減少而不是發展是郵市冷落的原因,現在的集郵者大多以中老年為主,青少年集郵者少的可憐。三是郵政體制改革,必然導致二級郵市的冷落。體改后,郵政部門對市場的參與性在經濟指標的壓力下變得異常強烈,作為新郵發行的主體部門,不可能讓這部分利潤讓利于其他企業或郵商,因此,造成郵市日子變得難過也是很自然的事。四是發行量調控不力。郵政部門總是講“以量定產”,但從每次銷毀郵票的情況看,新郵的庫存是相當嚴重,這說明郵政部門獲暴利心態過重,超量發行本身也是違背市場規律的。
事實上,郵市冷落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原因,不再一一講述。但結合黃金周的“熱”,筆者認為,創造良好的包括集郵消費在內的消費環境是啟動郵市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當集郵者的權益得不到充分保護時,集郵者很自然地選擇就是自我保護,而自我保護的最好辦法就是捂緊自己的口袋。黃金周引發的“假日經濟”火爆,說明國家的政策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郵市冷落,不值得郵政部門思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