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全國集郵業務經營管理工作會議,對2006年紀特郵票銷售,有一個意義非凡的重大變化,就是由2005年的“預訂為主,零售為輔”,改為“預訂和零售并舉”。新郵在郵政窗口銷售由“輔助”上升到“并舉”,不簡簡單單是一個方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新郵發行向人性化、理性化、市場化過渡的轉折點。
當紀特郵票不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緊俏商品時,仍按“全額預訂”方式約束集郵愛好者,嚴格地說,是對集郵大眾收藏個性不尊重。形象比喻,新郵全額預訂是發售方設的一個套,只要預訂者鉆進去,至少一年之內無法逃脫。而發售方,一年預訂工作結束,下一年的集郵業務,就會得到暫時保障。從這個角度,新郵預訂政策也是一種無奈,是發售方擔心集郵隊伍迅速流失被迫采取的下下策。正因為如此,一年一度的新郵預訂,又是發售方聞之頭痛但又不得不面對的生死關卡,越怕越繞不開,越繞不開越怕。而新郵預訂者也在這年復一年的怪圈中,隊伍越來越小,人數越來越少。
必須承認,由于發售方工作不力,近些年新郵發行一直遭到參與各方的抵制,本是“國家名片”的郵票,整體形象一年不如一年。集郵者以一種接近虔誠態度參與全額預訂,但卻連續多年“年年預訂,年年虧損”。本是純粹文化意義的集郵活動,卻要參與者以犧牲經濟利益為代價。長此以往,這“集郵”,自然棄之不舍,食之無味。明智的集郵者只好遵循古訓,“害人的事不做”,但“鬧人的藥”也堅決不吃。參與新郵全額預訂者一年少于一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新郵預訂在成為集郵者一塊心病的同時,也設置了一道障礙,約束了集郵隊伍的發展壯大。
在發售方與集郵方的大對峙中,“預訂和零售并舉”政策的推出,是發售方向集郵方的妥協。但這必定是一個好的開端,它讓一些堅決不參與新郵預訂的集郵者,能夠從郵政窗口,盡興選購自己喜歡的郵票。而只要集郵者肯參與,不管以什么方式,最后都會為郵壇注入人氣。“預訂和零售并舉”是從“放”的角度,展開更大更自由空間,從而吸引更多集郵愛好者回歸。
“預訂和零售并舉”的另一個積極意義,就是郵票發行量的多變化。既然“預訂和零售并舉”,郵票需求量就是未知的謎。其中“零售”部分,少了可能引起市價轟抬,多了又會造成價格下滑。兩者都順應市場規律而變,新郵保值增值的概率,就會因此大大提高。從近期幾款郵資封片看,郵票發行量可能會以需定量——JP128“第四屆婦女大會”、JP130“22屆法律大會”、JP133“中國詩歌節”等,發行量分別縮到87萬枚、86萬枚、86萬枚。JF76“故宮博物院”和JF77“珠峰高程測量”的發行量,也縮減至88萬枚和76萬枚。而同時,JP131“美術雙年展”、JP132“長征到陜70周年”、JP134 “13屆世界拳擊錦標賽”,發行量卻為220萬枚、106萬枚和142萬枚。JF74“地質公園大會”和JF75“全國經濟普查”的發行量,也有200萬枚之巨。未來的新郵發行量安排,如果采取類似模式,該高的高,該低的低,不同題材的郵票因需求量的變化尋求共同點,新郵打折現象就會從根本上得到遏制。 (張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