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猴年推出“清明上河圖”,乙酉雞年推出“洛神賦圖”,事隔一秋,集郵者通過方寸,再度欣賞到古代名家畫作。雖同為“古代名畫”郵票,但設(shè)計風(fēng)格有同有異,集郵者以及市場的反應(yīng),也有許多相同與不同之處。
同者——
兩套郵票同為古代名家畫作!扒迕魃虾訄D”取材于北宋名家張擇端的代表作。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gòu)圖法,展示了北宋京城汴梁的繁華景象,畫中涉及人物多達500人以上;“洛神賦圖”原是東晉畫家顧愷的作品,但失傳,郵票參照的,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人摹本。畫作上的人物、動物,也有82個之多。
兩套郵票設(shè)計同出自王虎鳴之手。“清明上河圖”與“洛神賦圖”,是繪畫題材郵票的重頭戲,兩者交同一位作者設(shè)計,在新中國郵票設(shè)計史上,極為少見。雖然設(shè)計者在版式、色彩等方面費盡了心思,但兩者仍然共性之處多,個性之處少。相比之下,“洛神賦圖”由于郵票規(guī)格上有變化,視覺效果稍好一些。
兩套郵票均以小全張形式展現(xiàn)名畫原貌。甲申猴年“清明上河圖”!問世時,媒體評價它是古代名畫選題中,枚數(shù)最多(9枚)并以小全張形式出現(xiàn)的郵票。乙酉雞年“洛神賦圖”在此基礎(chǔ)上又有發(fā)展,全套10枚仍以小全張形式推出。雖方寸尺幅有限,但通過小全張形式,兩款名畫的原貌,還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現(xiàn)。
異者——
相比“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枚數(shù)增加了,面值卻降低了。前者全套郵票共9枚,其中60分面值1枚,80分面值6枚,1元、2元面值各1枚,總面值8.40元。而“洛神賦圖”全套枚增加到10枚,并全部為平信郵資設(shè)置,總面值只有8元。較之前者,面值降低4.762%。幅度雖不大,卻是新郵政策向大眾利益傾斜的體現(xiàn)。
同是古代名畫選題,“清明上河圖”與“洛神賦圖”發(fā)行量正有序縮減。其中“清明上河圖”為1020萬,而“洛神賦圖”則只有890萬。后者較之前者減少130萬,降幅達到12.745%。一方面面值在降低,另一方面發(fā)行量又在減少,兩者相加,發(fā)行方利益流失可觀。去年“清明上河圖”總面值為8568萬,接近1個億,今年“洛神賦圖”總面值只有7120萬,為前者的83.099%,流失額高達1448萬。
同是古代名畫小全張,但參與者的期望值明顯降低。上一年“清明上河圖”問世時,市場定位20元附近,后成交量不斷放大,市價也一步步穩(wěn)健上行,瞬間摸高價甚至達到23.50元;今年“洛神賦圖”開局理智,多方雖幾次努力,但最高價始終沒有突破12元。較之“清明上河圖”,參與者熱情不及一半。后幾日“洛神賦圖”繼續(xù)下滑,現(xiàn)穩(wěn)定在10.80元左右。而曾紅火一時的“清明上河圖”,經(jīng)過市場一年打壓,現(xiàn)只浮動在7.20元附近。
“古代名畫”選題,始終是郵票發(fā)行的一個亮點。前期“唐•簪花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步輦圖”問世后,受到集郵者和投資者的高度關(guān)注,市場需求一直偏緊,成交價也穩(wěn)步向上,其中“唐•簪花仕女圖”小型張曾有800元的天價,“韓熙載夜宴圖”版(4套)市價也一度越過200元,“虢國夫人游春圖”目前市場價仍是面值5倍,“步輦圖”在同期小型張中,價格也是最高的!扒迕魃虾訄D”與“洛神賦圖”小全張同處求異,其變化雖然不大,但既表現(xiàn)了發(fā)行方力求貼近市場貼近集郵大眾的決心,也反映出參與者逐漸遠離炒作的理智。如果郵票市場能夠春風(fēng)又綠,這兩款“古代名畫”小全張,應(yīng)該是率先舉旗而起的,最具潛力的品種。
來源: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