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郵市經過1991年和1997年的高潮之后,我們這些曾經參與其中的朋友們,是否還記憶猶新,那波瀾壯闊的場面是何等的壯觀,是何等的激動人心啊。市場能夠上漲到數倍的品種比比皆是,甚至個別品種達到了百倍的利潤。所有參與者的心情是激揚的,是有種不可名狀的感覺,郵票賺錢太容易了。這樣一來,吸引了眾多的場外資金源源不斷的參與其中,上學的小學生來了,在當時學生集郵是郵市的-大風景,有些自已不很懂得郵票的孩子,也嚷叫著讓家人帶著去買自己喜歡的郵票;收購國庫券的、收購古董的來了,正是這些資金的參與,才使郵市有足夠的群眾基礎可以奠定。也鑒于這樣的群眾基礎,那些機構的資金也大量涌入到巾場,最終把郵市推向了收藏歷史的浪尖上。如此,郵票真正成為了人們可以謀取利益的工具,市場出現了機構資金的參與,出現了眾多郵商的參與,出現了眾多集郵養郵的“鐵桿集郵迷”。這本無可非議,這應該屬于正常的市場運作,但是,目前市場的郵票已經變為單一的某一方賺錢的機器了,這單方的賺錢者就是我們的郵票發行部門了。如果僅僅把郵票作為賺錢的工具,那么會給以后的市場帶去什么樣的后果呢?筆者認為有三點可供探討:
一、當郵票淪為賺錢的工具之后,缺失了集郵文化的高雅趣味性。本來集郵是作為一種文化立足于世的,是作為集藏領域的一種樂趣存在的,也是人們茶余飯后的一種修養的形式。在90年代以前,在市場上我們到處可以捕捉到很多的蓋銷票,可以供應喜歡集郵而買不起新郵的集郵愛好者選購;還有很多的信銷票供許多老人和學生進行分類的購買,一般差的幾毛錢,貴的也就幾元錢,起碼在那個時間內,信銷票是可以賣出去的;還有的朋友相互把自已多余的郵票換取自己缺少的品種,真的是其樂融融。一些實寄封一直是很多人追逐的對象,甚至還真的能夠“淘”到寶貝來。正是這些無盡的樂趣深深吸引著人們的參與,每到休息天,三五成群的人會在市場一泡就是幾個小時,也侃也聊,在侃中增迸郵識,在聊天的過程中捕捉一些郵票的信息,也落個樂在其中。而目前的集郵已經沒有了文化的內涵,沒有了郵識的相互交流,那些具備高級別的集郵愛好者都已經離開了這個高雅的地方,去尋找新的集藏地,這不能說不是郵政部門的最大悲哀了。而目前很多的買寄封也好,信銷票也罷,又有幾人去經營,又有幾人去買。而讓人感到痛心的是在1997年曾經號稱數千萬的集郵大軍已經潰不成軍了,集郵協會都幾乎成為了虛設,眾多的集郵協會都已經消亡了。這就說明一點,當一種集藏以文化而面世的時刻,如果降低」其文化性,降低了其趣味性,那么這個品種也就沒有了人氣,人們沒有了購買欲,那么這個品種也就面臨著消亡了,這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二、當郵票淪為賺錢的工具之后,郵票發行部門的壟斷性更為突出。不知道從什么時間開始,人們對金錢特別的關注了,出現了以錢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人們天天在談錢,人們天天在賺錢。那些“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論調充實了所有的市場,直到深入到人們的心靈深處,人們的意識發生了徹底的大逆轉。錢、錢、錢,既然人們都在為錢而奮斗,既然人們部為錢而奔波,一些單位和部門也在為錢而不惜走險,不惜去搞“殺雞取卵”式的運作方法。這就反映到了目前的郵市,作為國家郵政當局,是權威的部門,發行郵票這個濃縮的國家“名片”的部門。可是就是作為國家部門的郵政當局把發行新郵作為了賺錢的工具,這么多年來,發行了多少郵票,竟究使用多少,其不去監督,不去研究,而是盲目地發行新郵,以致新郵發行就打折的狀況惡性循環的冉現。作為國家郵政當局想發行多少就發行多少,發行以后違例放貨者有之,肆意提前把新郵拿到市場進行牟利,成包成包的郵票、成箱成箱的明信片,這么多整包的郵票、成箱的明信片哪里來的,還不是其壟斷市場的行為所致的結果?因為郵票是只有國家郵政當局才能發行的品種,其壟斷性更甚,鑒于這樣的原因,作為郵政當局就刻意地實施壟斷,想讓你郵票上漲就降低發行量,就控制新郵放貨的貨源,然而目前只有-個,就是把集郵愛好者和郵商的錢搞到手,以此贏得利潤,如此的壟斷必將會把市場引入死潭無疑。希望經過這次改制和封庫,真正“還利于民”,把眼光看長,看遠,從而帶動郵票大盤走高。
三、當郵票淪為賺錢的工具之后,惟利是圖的鏈條將成為市場上的主流意識。目前,大家應該看到市場潛在著一種于市場長期發展十分不利的潛流,那就是現在泡在市場的人們都是惟利是圖的,無論是地方集郵公司、郵商和散戶投資者,還有個別集郵愛好者都在為錢來市場,這樣的氛圍下自然所滋生的只有惟利的鏈條,這個鏈條始終貫穿著目前的市場。這里可以說明一下,很多的郵商為錢自然無可厚非,他們是買空賣空性的操作方法,手上有什么郵票就會推薦什么。比如在2003年和2004年,有郵商推薦2003年小版張如何好,說其優點何其多,筆者也這樣認為2003年小版張不但是好,而且是好得不得了。不但以前好,筆者斷言2003年小版張是永遠的好。可是,就是同樣這個推薦者在時間迸入到2005年就貶低2003年小版張,又說2005年的小版張如何如何好,其實大家不用多費腦筋,這只是惟利是圖的鏈條在起作用,為利而惟利也。這樣的惟利是圖鏈條也體現了市場上所有的人們之浮躁心理,也體現了幣場上很多參與者對市場仍舊是缺少信心的,甚至是沒有信心的。所以才推薦一個,炒高一個,拋棄一個,深套一個,惡性循環的“猴子掰玉米”的思維。這樣的思維定式必然把郵市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那么,要想解決目前的問題,那就是回歸傳統的集郵方式,那就是開辟小市場、中型市場,放眼全國看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市場。廣泛宣傳集郵文化的知識性、趣味性和高雅性,這樣才能還市場一個健康和諧有序的發展前景。
來源: 大江南收藏/魯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