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黃金周實行已有八個年頭了,似乎從一開始集郵就與黃金周無緣,編年票發行10多年來,郵票在社會上的聲望江河日下,集郵人數銳減,郵市一片荒涼與蕭條的景象。時下的郵市早已成為了炒作新郵的市場,已不再是集郵者拾缺補遺的場所,郵市在黃金周要想吸引集郵者參與,恐怕在現有的條件下是難有作為的。事實也果真如此,筆者在黃金周期間,多次光臨本地的郵市,其慘境比“歇夏”時有過之而無不及,郵商攤位稀稀拉拉,逛市的人寥寥無幾,商販們無精打采,或聊天、或聚在一起打撲克牌,以消磨時間,惟有生意門可羅雀。從各地傳來的消息也不容樂觀,今秋集郵與黃金周無緣已成定局,甚至比往年更甚,究其原因:
一是新郵頻發,市場不堪重負。郵政部門將黃金周當成了聚寶盆,期盼著從火暴的旅游業、餐飲業、交通業等其它行業能分到一杯羹,其實那只是一廂情愿。每當黃金周來臨,郵政就加快了新郵的發行頻率,而根本不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加之個別公司違規操作放貨,黃金周的郵市一直是逆向運行不熱反冷,黃金周幾乎成了郵市不景氣的代名詞,“五一”是這樣,“十一”照樣如此。今年“十一”黃金周前,國家郵政又于9月16日、18日、22日、27日、28日和10月1日,先后發行了“五福臨門”、“梵凈山”、“水車與風車”、“十大將”、“洛神賦圖”和“新疆自治區50年”6套新郵。新郵頻發,叫人應接不暇,已使原本羸弱的市場不堪重負,國慶前后發行的郵票除了“洛神賦圖”維持在面值以上外,其余的已跌破面值。“洛神賦圖”從年底的壓軸之作,提前到黃金周前發行,可見郵政的用心良苦,而僅靠一個熱門題材的品種也是難以支撐郵市的。多年來,郵政不是去積極培育市場,而是一味地竭澤而漁,致使低迷的郵市雪上加霜,自然而然集郵與黃金周也就無緣了。
二是人心渙散,人氣難以聚集。節前,筆者對會員進行了一次調查,98%以上的會員明確表示黃金周不會去郵市,2%的會員表示要看時間,去還是不去模棱兩可,而多數會員表示“十一”黃金周或要外出旅游、或到超市購物、或在單位加班,郵市已逐步淡出了會員們的視線。不要說他們麻木不仁,是因為多年來集郵已使他們很受傷,他們每年預訂郵票只是一種習慣使然,而與郵市的陰晴冷暖無關。屋漏偏遇連陰雨,“十一”黃金周,原本是秋高氣爽的季節,可今年天公也不作美,時陰時雨時晴的天氣,也干擾了郵市人氣的聚集。郵市長期低迷,人心早已渙散,郵市不再是集郵者拾遺補缺、交換郵品的場所,它已蛻變成為了投機者炒作新郵的樂園,沒有集郵者參與的郵市是寂寞的,冷清的,也是難以持久的,集郵者的不參與和缺席也就等于拒絕新郵的炒作。不從根源上治理,郵市單靠黃金周密集發行的新郵來吸引人的眼球,從而聚集人氣是不太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集郵與黃金周無緣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