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郵政局緊急銷毀郵票的通知在網站上廣為傳播,并受到了眾多郵人的關注。許多郵人憶起國家郵政歷年采取的銷毀舉措都無不感慨:一次又一次的銷毀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放貨,其后果只能是不斷涌現的打折票。近日,許多郵人表示,國家郵政局回復楊先龍等全國人大代表議案的期限將至,而郵票打折問題的解決也已迫在眉睫。
銷毀庫存積壓編年票從1996年開始。自此,放貨就伴隨著銷毀共生,并在銷毀之前變本加厲,一次又一次打擊市場人氣。當年的銷毀行動和減量曾激起了一波行情,可是1997年的郵市高潮中,天量發行的香港回歸系列郵品開閘似的放貨沖垮了市場原有的價格體系,套走了數以億計的資金,逼走了上千萬的集郵者與投資者。自此,郵市一直低迷至2000年。2001年3月,郵市才突然爆出一次“井噴”行情。然而這次行情很快就被郵市里整箱整箱的貨源沖垮。
2003年,郵政管理層再次實施銷毀舉措。當年有媒體報道稱:“全國郵政將銷毀11.9億元庫存集郵票品”。這次銷毀的主要是報廢郵資票品,宣傳的聲勢卻不小。然而郵市放貨依舊,打折依然,且炒新不止。
到了2004年,在全國人大代表楊先龍議案的壓力下,中國郵政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銷毀工作正式啟動,歷時94天。全國共銷毀庫存紀特郵票32.21億枚,面值金額34.41億元,銷毀數量占全國1992至2001年紀特郵票庫存總量的94%。剩下的6%作為地方性開發郵品貨源。
至今,銷毀已過去一年多,盡管楊先龍等全國人大代表于今年3月再次提出議案,但郵票打折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如打折幅度極大的8元小型張今年以來一直在4元左右。郵人不禁懷疑,真的銷毀了34.41億元的庫存票?如這個數字可信,為何遲遲不公布銷毀清單?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銷毀,卻仍然擋不住公司放貨潮?
此后,公司放貨的消息不斷被媒體曝光。如有媒體報道稱,從2004年7月23日開始連續幾天,放貨公司接連在郵市放出“足球A”、年冊以及大批2003年新郵,面值估計高達千萬元,郵市行情應聲而下。2004年10月18日至24日在江西省宜春市舉行的第五屆全國農運會上,盡管其會標中將舉辦城市“宜春”印成了“宜昌”,但其裝有“56個民族”蓋銷版票的大量郵冊照賣不誤。人們驚奇地發現,銷戳只蓋了幾處,至少還有20枚沒有蓋!顯然,這是屬于銷毀郵票中的“蓋銷”部分。而這離銷毀結束不過20多天,這些版票很快流到各地郵市,這是銷毀數不可信的最直接的證據。
2005年,放貨消息時常見諸報端。如今年4月26日有媒體報道:近期郵市大幅震蕩走低,源于“乙酉年”大版張價格的突然跳水,貨源的始作俑者是一些地方郵政部門的放貨。5月19日,國家郵政局行業管理司和公眾服務部的三名工作人員在北京馬甸郵幣卡市場審查了一批違規放貨的郵品。據有關人士透露,這是針對上個星期郵市出現大量貨源,國家郵政局在接到舉報之后采取的相關舉動。而在8月31日封庫前后,一些公司的郵品成車開進馬甸,許多是屬于封庫的郵品。
每次銷毀、封庫都是公司暗地向郵市放貨的機會,郵政有令不行,禁而不止,其結果是放縱或默許。而放貨之后,是越積越深的打折票問題,這已經遭到了全國人大代表及廣大郵人的詬病。目前,離今年楊先龍等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已有6個月,按照法定程序,國家郵政有關部門將給予人大代表回復。廣大郵人期望,在這次回復中,國家郵政管理層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徹底解決郵票打折問題。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