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對中央企業監督檢查情況的匯報,討論并原則通過《郵政體制改革方案》。
會議認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郵政業現行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進一步深化郵政體制改革已成為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重組國家郵政局,成立郵政儲蓄銀行
此次由國家發改委提出的關于郵政體制改革的方案顯示郵政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實行政企分開,加強政府監管,完善市場機制,保障普遍服務和特殊服務,確保通信安全;改革郵政主業和郵政儲蓄管理體制,促進向現代郵政業方向發展;重新組建國家郵政局,作為國家郵政監管機構;組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經營各類郵政業務;加快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實現金融業務規范化經營;通過改革,建立政府依法監管、企業自主經營的郵政體制,進一步促進我國郵政事業的健康發展。
會議強調,郵政體制改革涉及面廣,務必貫徹積極穩妥的方針,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分步實施,配套推進,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
郵政改革喊了7年,如今“不得不改”
從1998年郵政與電信分家開始,郵政改革就被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雖然郵政部門一直反復強調:“改革一直在進行”,但7年來,郵政部門一直還是維持政企合一的體制。
而郵政改革之所以推進緩慢,原因就在于郵政部門手握兩張“王牌”:一張是國家財政補貼,一張是郵政儲蓄。
據公開信息顯示,1998年郵政與電信分家后,國家曾出臺了針對郵政部門的“8531”補貼計劃。按照“8531計劃”,國家從1999年開始,一直到2003年的4年內,分年補貼郵政部門80億元、50億元、30億元、10億元。
因此,曾有業內人士預測,2003年之后,郵政將會依靠自身努力有所動作。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補貼時代過后的郵政部門再度把希望寄托在郵政儲蓄上。也正因為有了這張占據其營業額39%%的“最后的王牌”,郵政部門一直按兵不動。
不過,在銀監會2005年工作會議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的一段講話,終于讓郵政部門感到不安。在會上,劉明康表示:“銀監會今年將根據國務院關于郵政體制改革的統一部署,同步推出郵政儲蓄改革,組建郵政儲蓄銀行,并將其依法納入銀行監管體系。”
據有關人士透露,郵政儲蓄將發展成為獨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吸納其他機構參股,郵政控股。這顯然不符合郵政部門“獨享”其原有業務的希望。劉明康發言公開后,盡管郵政部門對銀監會的這一計劃作出了反駁,但用原為國家郵政總局干部、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講師劉剛博士的話來說,郵政部門已“不得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