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特票總售價里藏著大學問 焦義智
上個月,國家郵政局對今年的紀特票發行計劃進行了調整,這引起了消費者們的評頭品足,當然,有其可稱道之處,比方:全年的紀特票總套數由25套增加到了28套,總枚數含小型張4枚增加到了90枚,總面值增加到了95.5元,但總售價卻降到114.30元,比調整前下降了6.8元!這也難怪全國消費者們嘖嘖稱贊、感激涕零了!盡管如此,人們在平靜下來之后,還是從整體上給予了負面評價,這點小恩小惠根本不足道也!國家局的“努力”應當肯定,但力度遠遠不夠!給人的感覺是只不過見到今年上半年新郵上市后多半打折,便借調整之際,稍稍做了“積極姿態”的樣子而已!
總售價是誘人的招牌?還是致命的炸彈?
尤其是變幻不定、彈性很大的總售價,更讓人如鯁在喉,設置它的理由是什么?它的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合情性在哪?憑什么比總面值要高出18.8元?這18.8元等于按面值多發了幾套郵票?就算集郵者200萬人,全部預定05新郵,按每人一套計算,一級市場要多收3760萬元,至于一年中還有比集郵者多出3一4倍的新郵全要售出,又從消費者那里狂收多少?05年新郵按1000萬套算,就是(5X3760)18800萬元,那么,全年僅憑這總售價,一級市場就多收兩個億!總售價下降了6.8元,一級市場少收了一個億,難怪人們要謝天謝地了!這兩個億的重磅多彈頭炸彈分落在馬甸、盧工、凍青樹、順郵坊等郵市里,足足將行情的地面轟幾個藍球場似地大坑!怪不得郵市行情年年走低,因為還有發行價這個核武隱性爆炸!
總售價違背了按新郵按面值出售,我不知道世界上別的國家是不是有總售價!再者,總售價是在上個世紀集郵正處于上坡路時產生的,那時,集郵隊伍急劇膨脹,可是,我國的郵票印制水平有限,產量跟不上,也許在那時弄個高于面值的總售價,以調節供求關系是有原因的,但是,自90年代后半葉以來,集郵事業年年下滑,集郵人數已由當年的2000多萬人,下降到了如今的不足200萬,一級市場仍舊守株待兔,用總售價的核彈當玩具引誘用郵者、集郵者、投資者,一點也不貪財并且夜色很溫柔啊!
總售價是消費者的助跑車?還是攔路虎?
這些年來,全國郵資票品消費者之所以越來越少,一大重要原因是廣大消費者的合法用郵權益受到了國家郵政的侵害,蒙受了經濟損失!這里面總售價“功不可沒”,它像一把無形的刀,時時抹著你的脖子。試想,以2005年新郵為例,用114.03元總售價買來的郵票,會讓你按總售價用郵嗎?不!而是按總面值95.5元!這就是總售價里埋藏的大學問!用了就讓你賠!過去年年如此,現在如此,將來還是如此,對于全國消費者每人都是如此!當郵評家們為增一套郵票總面值升了降了、為某枚郵票的面值由2元調為幾毛等等而被一級市場吸去了注意力的時候,總售價卻像肚里的蛔蟲悄無聲息地吸著全國消費者的血!難怪消費者的錢包美人總是面黃肌瘦,常常害羞!
但是總售價更見功力的一招,在于讓你不肯享用,長年背著郵票媳婦過河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按總售價弄來的新郵,你總不愿讓你的錢包美人因為用郵消瘦而惟悴,于是,你只好年年背著這些新郵,去過人生的河。
總售價昨日黃花,今日當如何做秀?
如果說,當年總售價有情可原,在當時供小于求的情形下,既做了秀,還抬了集郵的身價,但到了郵資票品消費者尤其是郵人年年流失的今天,總售價還拋頭露面,未免有些不合情還理。以2005年的新郵為例,總售價比總面值多出了18.8元,約占總面值的19.6%,五分之一啊!一級市場是暗渡陳倉還是墻外損失墻內補?表面出些利好,暗里玩弄把戲,是無意還是有心?在總面值之上設置總售價是國際慣例還是按郵政法辦事?當然,可不是沖著人們的錢包來的哦!
就以目前已發行的2005年10套票來看,雞公山等8套票已處于打折狀態,如果以此來看今年全年之票不過如此,考慮到已發的郵票中有兩套沒打折,所以,對于下面的計算,就按打八五折來計算全年的票價:95.5x0.85=81.17元,也就是說,這114.30元的全年票應在80元多點就能買下,這就是市價,可是,一級市場卻還搞了總售價!多從市場抽走資金占市價的114.30-81.17/81.17=40.8%!哈哈,就怕廣大消費者不懂政治經濟學!
所以,如果一級市場真想出總售價,給消費者們尤其是郵人們一點點關懷、一點點溫柔,還是在總面值95.5元的情況下,把總售價定在82元吧!這才是市場價格!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嘛!
信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