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版張連連跌破面值,為何? 周鳳遲
像80分、60分這樣的常用面值郵票被用于新郵之中,是許多集郵者及投資者的一種企盼,但是,現如今真正成為現實的時候,郵市遠不如想像中那樣美好。觀察已經上市的2005年小版張的走勢不難發現:除了“乙酉雞”和“地球日”小版張之外,其他小版張的價格均跌破面值,且速度呈現加快的態勢,“繪畫作品”與“大連風光”小版票皆是上市當日就毫不猶豫地擊破面值。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呢?
依筆者的愚見,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是小版張的發行量過大,遠遠超過市場的最基本需求量。以往小版張的發行量基本都在45萬至100萬版之間,即使是這樣的發行量,供給都要超過需求,從而造成其價值的縮水。現如今,由于實行了大小版張合一的發行措施,使得小版張的發行量猛增,像“雞公山”小版票的發行量高達460萬版,為了維持價格與價值的平衡,只能選擇下跌的方式。
第二是投資者的信心不足。去年的小版張價格不斷創出上市以來的新低,對市場形成了比較嚴重的沖擊,使得原來的新郵價值體系被逐步推倒,但新的體系卻尚未成型,從而導致投資者對新郵感到茫然,轉化為一種下跌的動能。
第三是公司大量放貨所致。這種放貨不僅體現在新品種之中,同時也表現在老品種上。“文”票中的幾個精品票不斷地在市場上大量出現,使其價格大幅度下行;編號票的情況也是如此,整套價格已經跌至3100元。老品種價格的連續下滑,動搖了那些一直崇尚價值投資理念的集郵者與投資者的信心,減弱了資金流入市場的步伐。現在公司對新品種放貨,已經成為一個公開的秘密;如果公司不是這樣肆無忌憚地放貨,新品種的價值體系防線也不會如此不堪一擊。
第四是市場資金的嚴重短缺。新老品種不斷涌入,極大地消耗了市場中相當寶貴的資金,尤其是某些品種還集中了大量的資金,造成價格上的嚴重分化,“毛澤東110周年”小版張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在某種程度上講,使市場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從近期看,投資者顯然還不能接受新老品種連續涌向市場這一現實,那么新發行的小版張的價格究竟跌到多少才算合理呢?恐怕只能由市場說了算。
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