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品增值的兩種狀態 胡靜波
在集郵市場,除近幾年發行的天量郵品外,絕大多數郵票都是溢價出售的,既已增值的郵票。郵票的增值,使集郵的人們懂得了賺錢的商機。從此以后,集郵的內涵又多了一項投資的功能。
隨著投資范圍和規模的擴大,郵市已經演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投資市場。但是,近幾年來,郵市投資的風險越來越大,使眾多投資者屢投屢套,買到手的郵品不但沒增值,反到一跌再跌、長期不起,或者沒有換手兌現的機會。使郵人越來越不明白,郵票到底還能投資嗎?對郵市失去信心的大有人在,“遠離郵市”已成為許多郵人的共識。難道郵票真就不值錢了,其實這是郵市低迷時期人們直觀的心理反映。郵票永遠值錢,增值也是實實在在的。之所以產生這一現象,筆者因為,是對郵票增值現象沒有深入分析的結果。郵票增值存在兩種狀態,既自然增值和人為增值,這兩種狀態下的增值,其含金量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首先,自然形成的郵票增值,它們大多經歷了時間上的洗禮,隨著歲月的飛逝,日集月累的使用消耗,致使存世量銳減,加之那時的集郵并不普及,郵票的發行量也不大,無形中為日后的增值埋下了伏筆。隨著1985年那次集郵高潮的爆發,對人們認識集郵可以獲利是一種啟蒙性教育。轉眼到了1991年迎來了更大規模的集郵狂潮,人們參與集郵、投資郵票的熱情空前高漲,一時造成郵票的供不應求,國家也一時很難調整到位,致使郵票增值的幅度越來越大。一個重要的因素是1991年前發行的JT票發行量并不大。而真正的擴量是從1992年開始的,可以說這對于中國集郵是一個分水嶺,1991年前發行的郵票量不大,但消耗的卻很多,我們稱其增值為自然增值。而1992年開始發行的編年票,發行量2000萬、3000萬、4000萬,甚至個別的高達5000萬套(生肖票除外),而且使用消耗幾乎為零。巨大的存世量,當郵市處于狂熱時,炒作的價格也造成了郵票虛假的升值,這就是人為增值。
人為造成增值的最大弱點就是價格波動大、增值不穩定、起落變化快,具有較強的投機性,適合快進快出。近年來發行的短腿郵品既是如此。
自然增值與人為增值是具有兩種不同狀態特征的升值郵品,其形成過程也各異,市場屬性差異更大。當郵市低迷時,自然增值的抗跌性好,人為增值的價格爆跌往往是預料之中,這是其一。當郵市啟動時,前者會穩步上一個臺階,呈現步步走高的特點;而后者卻炒到不應有的高價、很有迷惑力。當人們急于跟進時,一個狂跌讓你幾年也翻不了身,對投資者傷害極大。
郵品增值的兩種狀態,讓我們掌握了如何面對機遇和誘惑,吸取了有益的經驗和教訓,以有備而來的智慧和成熟面對未來郵市的春天,到那時,相信收獲的不僅僅是鈔票,更有一種愉悅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