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沈 通
德意志帝國殖民地由霍亨索倫王朝的德意志帝國在19世紀后期建立,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后來,隨著國內商人勢力的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由此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在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后,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于是開始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范圍。很多德國人也都認為,爭取殖民地可以顯示國力,又夢想建立公海艦隊。最終德國的愿望成真,甚至令老牌殖民帝國英國都感到了威脅。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在非洲已有四塊殖民地,即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洲(現納米比亞)、德屬多哥、德屬喀麥隆;大洋洲有三個殖民地,即德屬新幾內亞、德屬薩摩亞(現西薩摩亞)、德屬馬紹爾(包括瑙魯);以及我國的青島(包括膠州灣)。“一戰”后,德國戰敗,德屬殖民地被重新瓜分。
這些德屬殖民地(包括租借地)發行的流通硬幣殖民地色彩濃厚,幣面設計優美。由于被德國占領時間不長,故而流傳下來的流通硬幣數量不多,尤其是德屬新幾內亞和德占青島硬幣,是殖民地硬幣中最難尋覓的品種。
德屬新幾內亞(1884年至1914年)由伊里安島的北部以及新愛爾蘭、布干維爾等島嶼組成,包括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德屬新幾內亞1884年成為德國的保護國,1914年被澳大利亞占領。
1894年,德屬新幾內亞殖民政府曾發行過一套流通硬幣。主幣單位馬克,輔幣芬尼,1馬克=100芬尼。面值有1、2、10芬尼和1/2、1、2、5、10、20馬克9種。幣正面均鑄有德文地名“新幾內亞”和當地特有的極樂鳥(亦稱鳳鳥、天堂鳥);背面鑄有兩支茂技扎結似環圖案和面值、發行年份。
其中,1、2、10芬尼幣為鋁黃銅幣,直徑分別為17毫米、20毫米、32毫米;1/2、1、2、5馬克為銀幣,直徑分別為19毫米、25毫米、28毫米、37毫米;10、20馬克為金幣,直徑分別為19毫米、23毫米。后者現價值分別為約11500、125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