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來源于《錢幣》報,如需轉載,請務必署名,并注明摘自“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的字樣!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前蘇聯作曲家。生于亞美尼亞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十九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先在格涅辛音樂專科中學學習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學作曲,后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作曲。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的創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音樂的特點,另外,受法國印象主義的影響,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的作品以熱情、樂觀、富于色彩、旋律豐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見長。他的鋼琴協奏曲和小提琴協奏曲是世界各國經常演奏的曲目。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馬刀舞曲》,表現蘇聯衛國戰爭的《第二交響曲》(又名《排鐘》)、舞劇《加雅涅》、《斯巴達克斯》以及電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配樂等。此外,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還是前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的作者。
《馬刀舞曲》作于1942年,管弦樂曲。為所作芭蕾舞劇《加雅涅》的選曲,后被改編為手風琴曲、鋼琴曲、小提琴曲和木琴曲等。1957年,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曾對舞劇《加雅涅》的音樂和情節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只有少數群舞性質的舞曲被保留下來,《馬刀舞曲》即其中之一。
芭蕾舞劇《加雅涅》的劇情為:外高加索山村中勇敢的庫爾特族獵人阿爾緬和少女加雅涅相愛,阿爾緬的好友蓋奧爾格與少女阿霞相愛。一次,活潑的阿霞搶走了阿爾緬預備送給加雅涅的鮮花,并與阿爾緬共舞。偶然目睹了這一情景的蓋奧爾格對阿爾緬發生了誤解,當阿爾緬上山打獵,不慎從斷崖摔下時,蓋奧爾格竟視而不救。阿爾緬受傷后雙目失明,他不愿為加雅涅帶來不幸,便克制自己的情感,拒絕了加雅涅的愛情。后來,阿爾緬幸運地重見光明,并且原諒了深感悔恨、當眾承認錯誤的蓋奧爾格,并與加雅涅結為幸福的伴侶。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13832559108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13833385694.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