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后奧運效應”指的是一個國家在其某一城市舉辦奧運會后,其經濟往往遭遇奧運會后的低迷衰退。根據中國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過去12屆奧運會中,包括韓國和西班牙在內9個國家的經濟在奧運會后受困于“后奧運效應”。
對此,李曉超表示,“后奧運效應”對經濟總量相對小的國家影響要明顯一些,而對經濟總量較大的國家影響較小。他說,舉辦奧運會對中國經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主要還是取決于經濟的基本面。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兩個比較大的壓力,一個是通脹壓力,另一個是就業壓力。這就需要我們選擇好平衡點。”李曉超說。
對于“后奧運效應”,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彭斯表示,這種現象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很大影響。他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已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國內市場可以讓中國經濟保持發展;二是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之一,幾乎所有人在確保中國經濟增長這一問題上都有著共同的利益。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也多次表示,奧運會之后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健康增長,而且質量會越來越好,中國不會出現奧運會后的經濟衰退。他在6月中旬的“奧運經濟論壇”上指出,即便在2006年北京出現奧運會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最高峰時,北京的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還不到3%。
“中國有30多個省市自治區,北京只是其中之一。即使奧運會后北京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突然減少,這對全國的影響仍然有限。”樊綱說,況且北京的這種投資在奧運會之后不可能銳減。
樊綱還表示,奧運會之后世界經濟仍可能充滿不確定因素,美國次貸危機遠遠沒有結束,其負面影響將進一步顯示出來,全球油價、糧價居高不下,屆時中國經濟將面臨新的挑戰和問題。“但是這些跟奧運會沒有關系。”
宏調政策大方向不變
在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公布后,輿論紛紛分析上半年的經濟狀況,并預測下半年的經濟政策。不少專家認為,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抑制物價過快上漲,應該是下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還有一些專家指出,下半年中國確應把抑制通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莊健說,當前中國執行的主要宏觀調控政策尚未完全實現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下半年政府不會放棄大的方向性政策。
“但是對于出現的問題,中國有可能會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手段進行微調,例如針對外貿企業的困難做出一些調整。”他說。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戰略規劃處處長高輝清表示,今年年初制定的調控原則不會有大的改變,這包括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但會更加注意把握重點、力度和節奏。
“二季度的回落是回到了既定目標上,這說明上半年的調控是有效的。”高輝清說。
也有專家建議,中國應該增加消費的拉動作用,并保持對外經濟的平穩發展。加強科技創新、調整產業結構也至關重要。
事實上,在本月初,當數位中央領導展開高規格、密集式的集體調研行動時,人們就在高度關注著中國經濟政策下一步的走向。在這波調研行動中,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前往江蘇和上海;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南下廣東;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前往浙江;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去了山東。
對于這樣的新聞,“精明”的林文水進行了積極的解讀:“大部分人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事情或早或晚一定會有轉機。我會設法撐到年底,到時候生意一定會重新好起來。”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