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集團財長會議提出,全球經濟增長面臨嚴峻挑戰。同時還對國際原油和糧食價格飆升表示強烈擔憂,指出這將對世界宏觀經濟、人類生活以及今后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分析人士指出,世界經濟目前正面臨高通脹、高油價、高失業三重壓力。
在日本舉行的八國集團財長會議近日閉幕,會議共同聲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原油和糧食價格高漲及全球性通貨膨脹壓力等都是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減速的風險因素。
長江證券分析師鐘華指出,高通脹、高油價、高失業成為阻礙世界經濟增長的三座大山。自美國次按危機爆發以來,全球通脹率快速攀升。不僅歐盟和美國CPI在加快上漲,俄羅斯和印度等國近幾個月來CPI更是呈現兩位數增長,而且各國之間的漲價互相推動;原油價格依然是牽扯實體經濟乃至虛擬經濟演繹的本質因素。印度成品油價格的放開以及越南高通脹所衍生的金融危機,都顯示出成本推升所帶來的壓力,資源約束又一次隱現;美國、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最新公布的數據均顯示,5月申請失業救濟人數高于預期,整體平均收入成長率同比下滑。分析師認為,正是經濟減速還將繼續導致了失業率的進一步上升。
最新出爐的尼爾森全球消費者信心在線調查數據顯示: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跌至近年來最低點。全球約56%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所處的國家正進入經濟發展緩慢時期,而通貨膨脹被認為是造成經濟頹勢的首要原因。在過去6個月里,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至88,為近三年來下挫之最。尼爾森公司中國區董事柯瑞斯表示,全球消費者都被那些影響他們日常生活的全球性問題所困擾,包括油價飛升,物價上漲,利息上調,通貨膨脹加劇等。
上述調查報告還顯示,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17點,居各國之最。歐洲指數下跌6點。盡管發展中市場被認為是未來20年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勁力量,但調查表明,亞太地區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同樣持續下滑了8點。中國內地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3點,自07年以來,已持續下降11點。在消費者看來,造成對經濟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通貨膨脹。
這輪全球性的通貨膨脹突出表現為能源、糧食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八國集團財長會議也聲明,對國際原油和糧食價格表示強烈擔憂,認為這將對世界宏觀經濟、人類生活及持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原油和糧食漲價,不僅在經濟意義上,是全球通脹的直接原因,也在政治意義上,成為全球動蕩的隱患。
美國聯儲局最新的褐皮書便表示,經濟增長陷于停頓,但物價上升卻逐步由批發層面蔓延至零售層面。對于亞洲國家來說,龐大的補貼開支對政府財政構成壓力,但若放寬零售油品價格卻引發另一個潛在危機。
目前不少亞洲國家為了抑壓通脹,刻意將當地貨幣維持于較高水平,以抗衡商品價格上升所帶來的影響。但通脹預期長期高企導致負利率水平仍然嚴重,令貨幣承受更大的貶值壓力。就在印度、南韓、印尼及馬來西亞相繼宣布調高零售成品油價格,馬來西亞更將柴油價格上調67%后,由于市場預期這將令當地通脹倍升,也會阻慢經濟增長,越南盾、泰銖、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菲律賓披索及南韓圜等隨之全線向下。市場人士提示,要謹防高油價成沖擊亞洲貨幣的工具。
此外,失業率是又一項限制經濟增長的因素。美國勞工部發布最新報告,美國失業率在5月份上升了半個百分點,達到5.5%,創下22年以來的最大單月升幅。原因是雇主裁員,以彌補需求下降、原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損失。分析師認為,這一數據表明本已受累于房價大跌和汽油價格飆升的美國消費者目前又面臨著就業市場疲弱所帶來的越來越大的壓力,進一步證明美國經濟疲憊不堪的狀況。
而實際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就業問題,要比一般發達國家困難得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二元結構,決定了其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高于西方國家。即便在次貸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失業率仍控制在10%以內,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失業率都在10%以上,部分國家高達15%以上。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失業與貧困之間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成為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