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幅下挫,于是所有人如大旱之望虹霓,盼望救市政策出臺。絕大多數股民虧損了,內外資基金全面虧損,基金遭遇凈贖回,除了發行權證、承銷IPO的創新類券商,市場滿盤皆墨。
在此關鍵時刻,有必要解決一個理論問題,什么是真正的政策利好?只有管理者真正認識到尊重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才是最大的政策利好。這一核心問題不解決,中國股市永遠無法擺脫在政策與市場中左右搖擺的命運。
投資者在目前看到的不是政策利好,而是政策利空。
中國股市杯弓蛇影,存款準備金率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存款準備金心理影響大于實際影響,以方上調存款準備金后股指的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但在市場信心喪失之時,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投資者看到了股市成為通脹調控工具的事實,繼續下調預期,才是問題的實質。存款準備金上調由此與股市大跌連在了一起。
無獨有偶,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先生在四川災區表示,要積極支持受災上市公司災后重建工作,對于符合條件的企業融資和上市公司再融資,要特事特辦,開辟“綠色通道”。對于受災嚴重的上市公司,將積極支持其拓展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以促進其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監管部門言出而行,以特批的方式放行中國建設IPO,中國建設廣為人道的就是在災區的活動板房建設,而不是以往的贏利業績和未來的贏利前景。
這種心理暗示極端可怕。中國證券市場不僅成為國企脫困的工具,在必要時,也可能成為救災的工具。有什么比這樣的政策市場更危險的呢?不可能形成任何明確的預期——可以隨時修改規則,可以把資本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目標置諸腦后,一切為了救急。沒有人反對救災,但是,難道救災資金就沒有更好的手段了嗎?當然有,設立公益基金,建立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等,而有關方面不急于此而急于從股市融資,反應出有關方面認為股市惟一的功能就是融資,修改規則讓投資者掏錢,成為再正常不過的事。越是正常越是可怕。
這并不是說資本市場就沒以翻身之日,只要股市下跌至兩千點加上管理層的政策刺激,抄底的資金又會源源而至。于是,股市進入大漲大跌、大跌大漲的輪回,每個人急于尋找下一個傻瓜。
管理層未必不想讓股市保持平穩。4月上綜指跌破三千點時,調低印花稅與限制大小非減持兩項政策利好出臺。不過調低印花稅是個轉瞬即逝的信號,而限制大小非減持的政策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有關方面略微增加了大小非減持的成本,卻沒有將越減越多的大小非與限售股估值與二級市場的估值區分開。
相比于刺破泡沫的決心,與開辟綠色融資渠道的破壞力,上述利好政策不過是毛毛雨。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進一步放大了投資者的恐懼心,所有投資者都在擔心,全球通脹將引發不可遏制的經濟衰退,中國沒有能力獨善其身。
市場已經慌亂到無所適從,所猜測的救市舉措接近于胡言亂語。比如以為融資融券與股指期貨試點即將推出,是重大利好。很清楚,融資融券屬于中性的金融衍生品,不是救市舉措,考慮到風險,開始推出時只能是試點性質,導入市場資金規模極小,應該不到千億。并且,從利率和權證層面考慮,我國還缺乏推出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的基礎條件。對于油氣價格上調的猜測尤其可笑,我國CPI之所以還維持在8%左右的可控水平,價格管制功莫大焉,目前在油氣壟斷巨頭的倒逼下有松動的可能,只要中國油氣價格大幅提升,那么,通脹將隨之大幅上升,資產品價格將一敗涂地,如此巨大的利空居然被理解為利好,可見市場已經混亂到何種程度!
有關管理層要不要救市的猜測甚囂塵上,在特殊時期,管理層推出平準基金救市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從長期來看,什么時候管理層真正尊重股市規則、尊重所有投資者利益,市場才有向好的可能。尊重資本市場才是最大的政策利好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看到股市的特殊通道等新聞,不再聽到為權證利益分配進行的狡辯,不再有政策性的低成本限售股恐慌預期,股市春天才會到來。
短期內,投資者還是稍安毋燥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