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周小川稱金融機構需提高競爭力
央行行長周小川為即將于明日出版的《財經》年刊——《2008:預測與戰略》撰文指出,正如不符合條件、沒有足夠償還能力的人獲得超量房貸所隱含的風險隱患終究暴露一樣,如果經濟中有明顯泡沫,也是早晚要出問題的
【網絡版專稿】市場經濟遲早會糾正經濟體制或經濟政策的錯誤。診斷具體問題并給出處方時,要避免誤讀歷史,盡可能避免矯枉過正而導致的超調,避免給下一次危機埋下導火索。處理問題時,要提高靈活性和適應性。也許更為重要的是,要保持理性態度,及早發現風險隱患并有所預防。發展中國家防范和應對危機要求提高對本國貨幣、市場和對中央銀行的信心。保持幣值穩定,實行靈活的匯率,保持本國貨幣兌換上的信心,提高經濟應對各種沖擊的適應性。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為即將于12月5日問世的《財經》年刊撰文,提出上述主張。這是在次級抵押信貸危機持續蔓延、全球金融市場風波不斷并有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沖擊背景下提出的。
周小川認為,如果經濟體制或經濟政策中有錯,遲早必被糾正,這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美國次貸債券市場是比較明顯的案例。不符合條件、沒有足夠償還能力的人可以獲得超量房貸,所隱含的風險隱患遲早要暴露。如果經濟中有明顯泡沫,也是早晚要出問題的。
他分析,風波出人意料地蔓延,原因是雖然一部分投資風險由直接投資者承擔,但還有一部分留在間接融資渠道內了。比如,“特別投資渠道”(SIV)往往是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外。間接融資所涉及到的系統風險比直接融資要大得多。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對沖基金、私人股權基金等機構所作投資,由于自身要考慮承擔投資風險,出現問題后反倒容易分攤消化。為了降低風險,提高金融穩定性,需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但一定要避免直接融資產品走樣,使風險繞回到銀行體系。
金融市場中的不理性行為會強化風險,所以周小川強調加強分析和研究、保持理性態度的重要性,以便及早發現風險隱患并有所預防。
診斷具體問題并給出處方時,他認為要盡可能避免矯枉過正而導致的超調避免給下一次危機埋下導火索。有聲音將次貸危機歸因于證券化和衍生品,認為越復雜的產品麻煩越大,似乎是越簡單越好。對此,我們要保持高度清醒,不能輕易否定證券化方向。發展金融市場,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還是要堅定不移地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周小川認為,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要意識到事態在不斷變化,處理方式要有靈活性。從應對危機的調整能力角度看,關鍵是要提高微觀上的靈活性,對價格、市場供需變化的適應性,而不能在價格、供需、制度設計上注入過多的剛性。
具體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周小川主張,防范和應對危機要求提高對本國貨幣、市場和對中央銀行的信心。保持幣值穩定,實行靈活的匯率,保持本國貨幣兌換上的信心,提高經濟應對各種沖擊的適應性。定期對本國經濟進行評估,對經濟中的風險因素提早警覺,加以研究,準備預案。
在果斷處理危機的同時又不過度反應,是尋求微妙平衡的藝術。周小川認為,不應當拯救那些因自己因素而犯大錯誤的機構,以免產生道德風險。如果對實體經濟和社會信心的影響確實太嚴重,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連鎖反應時,就要及時果斷出手。
總之,以上正在進展中的風波及成熟市場國家金融主管部門的解決與應對之道,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這對于中國發展金融市場、改進金融監管,完善宏觀調控,均有重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