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2.7萬元入市,10天共交易126筆,
竟然獲得2100余萬元,賺了800倍,創造了全球投機界的罕見紀錄。
本報記者 公培佳
故事回到2006年5月30日,在江西一公司工作的樊文達攜款2.7萬元出差到山東濟南,順便看望了在濟南一家管理咨詢公司工作的大學同學宋榮貴。
因為攜帶現金太多,而自己的身份證早已經過期,還沒有時間去補辦,樊文達就用同學宋榮貴的身份證在工行山東分行濟南濼源支行申請開立了個人銀行結算賬戶。
由于當時炒金還是一件新鮮事,樊文達在與工行接觸中不斷看到關于炒黃金的宣傳,加上曾買過
股票,和宋榮貴一商量,年輕氣盛就想一展身手。于是,宋榮貴用自己的身份證通過工行網上銀行申請開立了個人賬戶黃金買賣賬戶。
此后,樊文達都是用電話銀行委托的方式親自操作,開始做“紙黃金”買賣交易。最初的幾次交易有賺有賠。
6月底的一天,樊文達要回江西的公司述職,因為炒黃金只能在濟南操作,他在走之前就進行了電話委托,當時市場黃金價格為每克160元左右,樊文達輸入了參考價格145元,并進行了5天的委托期。5天后,樊文達從江西述職歸來,通過電話查詢,自己的委托竟然成功了。這讓樊文達驚喜不已。
10天交易126筆
自2006年6月29日開始,樊文達發現了一個異常現象,自己操作的每筆交易都會賺錢。此后,樊文達開始輸入遠遠低于即時正常黃金價格的買入價格,并逐漸探底。當時黃金市場的即時黃金價格為每克160元,而樊文達竟然最低探到每克142元也能成交。發現這個情況之后,樊文達開始全盤即買即賣,并反復操作,截止到7月8日,共操作買入交易65筆,賣出交易61筆,共獲利2100余萬元。
正當樊文達和宋榮貴還沉浸在財富增長帶來的幸福中時,意想不到的結果發生了。
2006年7月12日,工行山東分行濟南濼源支行打電話找到了在濟南的宋榮貴,通知他去銀行核對賬戶。在電話沒聯系到去沈陽出差的樊文達后,宋榮貴第二天來到了位于濼源大街的濼源支行,炒“紙黃金”獲利的2100萬元巨款隨即被工行強行劃走。
2006年8月3日,宋榮貴收到的工行寄來的通知書稱:“鑒于你于2006年6月29日至7月8日通過我行電話銀行辦理的126筆個人賬戶黃金買賣委托交易違反了《中國工商銀行個人賬戶黃金買賣章程》,根據該章程的有關規定,我行決定取消上述交易,相應的資金劃轉我行!敝链,宋榮貴靈通卡上的資金只剩下了余額人民幣2.1萬元和利息8000元,并仍被銀行凍結。
2007年4月17日,宋榮貴向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法院遞交了民事起訴狀,把工行山東分行濟南濼源支行告上了法庭,請求法院依法判決濼源支行立即履行合同義務,并向其支付存款50000元人民幣。
隨后,濼源支行也對宋榮貴進行了反訴,并認定宋榮貴是非法獲利,要求法院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撤消宋榮貴在2006年6月29日至7月8日期間的非正常黃金買賣交易;并承擔相應的訴訟費。
截至目前,案件依然等待開庭審理。其間,工行也多次試圖和解,但沒有達成和解協議。
玄機何在?
“是工行軟件存在了漏洞,才出現了以遠低于國際黃金市場即時價格160元買入成功現象,并能反復操作!
一位署名fallnew的人士詳細解釋了電話委托買賣“紙黃金”的關鍵點。據他介紹,黃金買賣掛單可以掛兩個價,一個是獲利價格,一個是止損價格。
相比國際市場,買時,獲利價格低于即時價格,止損價格高于即時價格;所以,買時獲利價格低而止損價格高,只要即時價格大于止損價格則成交。賣時,則相反。
一般投資者操作時,大多買時掛獲利單,賣時掛獲利或止損,因為較少有人采用買漲方式;所以,估計工行在系統軟件上市前測試時漏過買時掛止損單的情況。
由此推斷,樊文達、宋榮貴買時掛的是止損價格,而工行軟件在案發前把買時止損的“劣于”理解為掛單時低于即時價格接受,而實際“劣于”是指對投資者資產而言,即此時止損價格高于即時價格才可交易。
正因為軟件在理解上的相反錯誤,才使得樊宋輸入遠低于即時價格的止損價格買單時仍可操作成功。但工行在客戶買單后隨即去黃金市場上的代理操作卻不可能低價成交,最終只能自吞苦果。
但在案發后,再進入工行電話系統軟件時,對“劣于、優于”的理解已進行了更正。事實是,正是因為軟件存在著重大漏洞,才無意間讓兩個青年在炒賣“紙黃金”的路上坐了一趟過山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