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元的字畫轉手賣21萬 “古市”如“股市”成理財途徑
上海曾被稱作是中國最大的古玩市場,許多設在狹窄小弄堂里的商店出售鉆石、象牙、瓷器、雕花筷子、神像、織錦及各種奇珍古玩。有不少覓寶人,憑借其獨到而銳利的眼光,在買進與賣出間謀得利益,而今“古市”也有如“股市”般,成為民間理財的一條途徑。
古玩商:一夜暴富或一貧如洗
據青年報報道,對于古玩市場中形形色色的古玩商而言,他們的生存之道無疑就在這買進賣出的轉手間,賺一筆差價。而古玩市場的不透明,使得這個本來就充滿神秘色彩的行業多了許多風險:同一件古董,真假兩重天。在倒手間,一不小心就可能一夜暴富,但也有同等幾率使人在頃刻間一貧如洗。
在上海市面上活躍著的許多古玩商,他們的貨只有很少是家藏的,更多的是到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淘”來的。他們把這戲稱為“民間淘寶”或者是“撿漏”。說起淘寶,李老板最得意就是那年在河南一個小村莊,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花200元跟一老農民換了件“紀念品”———一個青銅燭臺,回來后隨便一出手就是幾十萬。也就從這之后,李老板真正體驗到了“淘寶”的樂趣。
人人都希望“撿漏”,但更怕自己看走眼,因此即使是些古玩市場中的老手,在進貨時也不免謹慎、謹慎再謹慎。相對的,古玩商們出貨就更輕松、更有噱頭。
記者在滬上古玩市場進行了一番觀察后發現,會擺噱頭的古玩商普遍年齡偏大,遇到要買東西的人一般會不動聲色,但他們的眼睛卻沒有閑著,時刻在觀察顧客第一件上手的東西。如果顧客上手的東西是真品,說明來者掌握一定的古玩知識,要蒙騙他們得小心謹慎;如果來者盲無目的地隨手拿東西,說明他是新手上路,該蒙就可以蒙了。
同時,古玩商會對每個進入店面的買家加以觀察,以確定對方是否有錢。針對不同的買家,同一家商品的價格也大不一樣。而歷來古玩商是最會講故事的,面對一個個帶傳奇色彩的故事,不少人便把古玩界“不聽故事”的原則拋在腦后,那些似懂非懂的“古玩蟲”也就被繞了進去。
對此,一位古玩商坦言,“古董這種東西本身是沒有價格的,說多少是多少。買家看得上300元的東西說3萬元照樣賣;但碰上懂行的,要價3萬元的很可能最終300元就出手了”。
8萬的香爐不值300元
記者日前在走訪過程中,結識了一位愛好文物收藏的張先生。前幾年,張先生從一位古玩商手中,淘到一件“文物”號稱是明代萬歷年間的燭臺,以為撈到了寶貝,之后經有關專家鑒定,一下子傻了眼。專家認為這所謂的文物全部為現代仿品,也就值幾十元,而為此張先生卻出了近5000元。吸取經驗后的張先生,在古玩這方面狠下功夫,不但研讀了古玩收藏方面的相關書籍,而且跑了全國各地不少古玩市場,希望借此增進眼力,為此花去了3萬多元的“學費”。在自認已具有相當眼力后,最近又在市場上花8萬元買了一個青銅器香爐,以為買到了真品并撿到了便宜?烧l料到同樣被專家鑒定為假貨,市場流通價不足300元。
而事實上,有類似張先生這種遭遇的“古玩蟲”不在少數,幾萬甚至幾百萬吃進的“古董”,結果發現最多也就值幾百元。的確即使是行家也有失手走眼的時候,趙老板入行也有十幾年了,用他的話說,“古市”如同股市,比拚的就是“眼力”,要靠眼力來投資,但所謂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2年前,自己照樣也看“走眼”,千里迢迢從沈陽投22萬弄了副字畫,回來后仔細一看才發現是贗品,最多也就值200元。
字畫價格一路攀升
而相反古玩市場里,也有不露聲色的好手,眼力好出手準,一夜爆富的自然也不少。據古玩市場里的老人介紹,幾年前古代字畫的行情一路走高,大家瞄準的都是年代久遠、品相完好的名家字畫。有些“古玩蟲”專門到山西去淘字畫,收進來的價最多不超過3-5萬,可僅僅不到兩年時間,這些字畫的的價格就快速攀升到了頂點。一個轉手的功夫,少說一幅字畫也能賺上幾十萬。而一位專門投資字畫的陳先生告訴記者,“以前我是在大學里教歷史,出于對古代字畫的興趣,周末沒事就到古玩市場閑逛。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一張元代山水畫被老板墊在一排瓷瓶地下,一看就知道是個不懂字畫的人。于是就跟老板商量,說想買了回去給學生上課好有個直觀印象。結果給了60元,我就拿走了。沒多久字畫就熱了,而我這幅畫就值大價錢了,一轉手就買了21萬。”"而從這以后,陳先生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字畫領域,憑借自己的專業眼光以及歷史知識,在這方面基本沒失過大的手。
面對這種在古玩界普遍到不能在普遍的情況,多數“"古玩蟲”"都表示,早在當初進這圈子時就知道,古玩市場的收益就在這眼明手快。而在古玩收藏界,真正能夠達到從來不走眼,沒有交過學費的收藏者,不能說沒有,但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十分稀少。對此,“古玩蟲”們也坦言,除非你不涉足這個行當,否則學費人人要交,只是有的人交的多一些,有的人交的少一點而已。
老外買贗品開紀念品店
就像知道北京的“琉璃廠”一樣,基本上來上海的老外都會到城隍廟去走走,自然也不會錯過邊上的“上海老街”。日前,記者在古玩市場遇到了不少老外,其中有一對來自英國的夫妻引起了記者的主意。他們在市場上買了不少包括瓷器花瓶、文房四寶、玉器佩飾在內的各式贗品,當記者上前采訪時,夫妻倆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表示,他們都是中國留學生,很喜歡中國的文化,回國后就開了一家中國紀念品店!耙驗榈昀锏臇|西很受歡迎,所以我們每年都會到中國各地的古玩市場來收集;旧线@里100元人民幣買的東西,回去都能賣到100歐元以上,扣除了來中國的旅費還有賺的。”
而后,記者又在“老街”碰上了一群來自澳洲的游客,同樣他們也是沖著贗品來的。對此,有老外表示,“對中國古玩是個門外漢,但對中國古老的文化非常有興趣,出于這種目的來買一些有中國特色,有歷史氣息的東西帶回國!蓖瑫r也有老外表示,“這種東西在澳洲很少有賣的,即使有價格也要貴上六七倍。”
一位姓劉的古玩商介紹,現在老外門檻也很精的,開口就說買贗品,這樣一來就可以狠狠地殺價了。
法律監管尚處于真空地帶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古玩市場出現管理上的真空,給制假販假者大開了方便之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從業者說,古玩市場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不說古玩的真假,只研究古玩的價錢。其含義就是東西有真假,辨別靠眼力。你買到假貨說明你眼力不夠,只能自認倒霉,連投訴的權力都沒有。
到底古玩市場上的造假能不能投訴,具體又由哪個部門來管理,似乎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因此,執法點的不明確使各部門監管都不那么順理成章。也正是因為各部門在對古玩市場實施具體監管措施時存在這樣那樣的尷尬,導致古玩市場直接處于法律監管的真空地帶。
提醒 收藏古玩要三戒
一戒:戒沖動。投資,是理性行為,是建立在對投資領域豐富經驗和對投資項目充分論證基礎上的。
二戒:戒僥幸。收藏圈子里有個人人都說的話題:“撿漏兒”。而在古玩市場里,“漏兒”永遠有,但卻永遠不屬于外行,因為連真假高下尚難分辨,根本不可能看出什么是“漏兒”。
三戒:戒輕信。對古代藝術品的選購,“過來人”有一句箴言:“誰的話也不能全信!币馑际侨绻銢]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對要買的東西能拿七成主意,就算專家在側,也照樣會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