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金融風暴幕后元兇? |
發布日期:2008-9-21 15:23:12 作者:馬駿骎 新聞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新聞點擊: |
伴隨著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林被美國銀行的收購,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力維持,曾經不可一世的華爾街金融巨頭紛紛倒下,美國股市也不斷創下近來新低。大眾不禁要問:究竟是誰導演了這場金融海嘯,究竟應該誰來對目前的狀況負責?
帶著“追究兇手”的疑問,記者專訪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孫立堅教授,他在聽聞來意之后贊賞地表示,“這個選題非常有趣,如今正是到了對危機反思的時候。”在孫立堅看來,這場危機背后存在“四大元兇”。
元兇一:過度消費的投資者
孫立堅說,按理這場危機當中投資者是最吃虧的,但要論及這場金融“地震”的源頭,投資者也難逃其責。在美國透支文化的影響下,即使根本沒有投資能力的人也有了進場投資的沖動,看到周圍人買了房子都在賺錢,就覺得自己不買是吃虧了。
“唱戲是要相互呼應的,”孫立堅說,“如果次級債沒有受到投資者瘋狂的追捧,恐怕也不會有今天的局面。正是無限制擴張的消費和透支欲在背后使壞。美國依靠資本市場的泡沫來維持消費者的透支行為,市場被無節制地放大了。”
元兇二:腰包鼓鼓的金融從業者
眼下雷曼兄弟的失業員工看起來雖然有些落寞,但說不定明天就已經手持好幾家公司的offer,他們鼓鼓囊囊的腰包或許幷不會遭受多大損失。孫立堅說,華爾街金融人才的激勵機制存在收益和風險不匹配的問題,這也是導致危機的元兇之一。
“華爾街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推出各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不斷擴張市場,造成泡沫越來越大,看起來這些金融產品的締造者已經受到了失業的懲罰,但是實際情況幷非如此。”孫立堅說,“首先當他們尚在游戲當中的時候,收入已經是常人的幾百倍了,盛世中他們早已穩穩地將收益套現至自己的腰包。其次全球都缺乏金融人才,他們剛剛失業沒兩天,中國、新加坡就已經開始招納華爾街無處可去的人才,他們不愁找不到新東家。因此他們敢于將風險通過名目繁多的衍生品轉嫁給市場,而自己卻沒有承擔相匹配的收益減損。”
元兇三:睜眼閉眼的監管者
孫立堅指出,美國較為寬松的監管制度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這次風波,而整個監管體制顯然已經無法跟上金融創新的速度。
眼下主要的監管方式包括資本監管和風險監管。但是此次次貸危機暴露出的問題在于,即使是風險監管也不足以解決問題,原因是那些和金融衍生產品相關的表外業務幷不納入計算,又缺乏足夠的信息披露,單純看業務收益和支出,監管部門不能及時發現問題。
“那些真正懂行的華爾街人士鉆了陳舊的監管模式的空子,獲得了很高的收益。”孫立堅說,“在資本監管和風險監管之后,監管模式應該上升到對人的監管,這才是最本質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