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直接危機傳染途徑之外,由于美國是我國第二大出口市場,美國金融市場的危機必定會對其實質經濟部門產生負面影響。
按照美國商務部8月28日公布的初步修正數據,美國今年第二季度經濟按年率計算增長3.3%,是美國經濟自2007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好表現。但這個不錯的GDP增長數字是靠美元貶值和減稅一時造就的,通貨膨脹壓力與日俱增、失業人數有增無減,這一切令美國普通人感受更多的還是痛苦,對中國出口需求意味著什么,自不待言。
不僅如此,在這場危機中,各國央行旨在救市的大規模注資、降息等舉措將有可能加大通貨膨脹壓力。
歐盟國家的出路在哪?
協調行動共同應對
面對危機,部分歐盟成員國采取了“各自為政”的方法應對。比如,愛爾蘭政府近來宣布,對儲戶在該國銀行的存款實施全額擔保。英國政府對此表達了不滿。英國政府擔心,此舉可能會導致英國儲戶將資金轉存到愛爾蘭的銀行在英國的分行,從而對英國的銀行造成沖擊。
目前,一些歐盟國家已表示,將采取協調行動,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法國、英國、德國和意大利的領導人4日在巴黎舉行了歐盟小型峰會,就共同應對金融危機達成了共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4日在巴黎呼吁歐盟國家共同應對危機帶來的挑戰,而不應該“各自為政”。
全球經濟大蕭條重臨?
今時今日可能性非常低
金融海嘯由華爾街波及全球,令人聯想起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不過近期《時代》周刊分析,今時不同往日,各國政府對經濟的認識經過近80年后,已懂得如何善用他們的“有形之手”,令經濟危機不至于陷入無止境的蕭條中。
當年的大蕭條,美國政府收緊信貸,迫使更多銀行相繼倒閉。分析認為,美聯儲和美國政府吸取了當年的經驗,現已懂得如何處理類似1930年的危機。曾詳細研究過大蕭條歷史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過去一年間已不斷減息至2厘,并多次向市場注資。除了救市方案,財長保爾森更已花了高達3000億美元(約2.34萬億港元)協助和接管財困企業。
雖然金融海嘯已波及歐亞,但現在全球政府都設有存款保障機制,各央行亦不斷向市場注資。另外,亞洲各國的主權基金亦已準備就緒,隨時在美國不支前收購各大金融機構,因此2008年金融海嘯,演變成另一次大蕭條的可能性將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