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大政府支持的房貸巨頭被接管,當有著158年歷史的雷曼轟然倒地,當美林不得不低價自賣委身美國銀行,當摩根士丹利不得不變賣10%~20%股份換取東京三菱UFJ金融集團9000億日元(84億美元)投資,當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獲準由投資銀行轉型為傳統銀行控股公司……這一切標志著次貸危機已經正式成為1929~1933年大危機以來全世界最大的金融危機,標志著“高風險、高收益”的華爾街投資銀行時代結束,令關于“次貸危機正在走向終結”的樂觀判斷徹底淪為笑談,更令美式金融體系聲譽掃地。
對于中國而言,這場危機的空前深化不僅有助于啟發我們掙脫盲目崇拜西方模式特別是美國模式的思想枷鎖,也向我們警示了開放經濟環境下的風險傳染。 據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中國金融》、《文匯報》
心理沖擊:
股市出現恐慌性暴跌
美國次貸危機新發展的沖擊可以劃分為心理沖擊和實質性沖擊兩類。
心理沖擊主要體現在資本市場上。美國是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和主要投資來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最大金融市場,這場危機深化,必然會在中國資本市場參與者中制造恐慌氣氛。雷曼申請破產保護之后,盡管中國人民銀行出人意料地在9月15日搶先降低了貸款基準利率和部分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次日中國A股市場仍然在美國利空的打擊下暴跌,上證指數一舉跌破2000點大關,17日又下跌2.9%。
實質性沖擊:資產縮水、信貸緊縮、拋售資產
至于實質性沖擊的傳染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條是資產縮水途徑。
雷曼公司破產,其股權價值近乎化為烏有,債務價值大幅度縮水,根據債券研究機構信貸觀察公司的測算,不同類別雷曼債券回收價值占面值比例分別為:高級債券為60%~80%,高級無擔保債券可能為30%,次級債券為3.5%。根據已經披露的信息,至少有7家中資銀行持有雷曼債券或對雷曼的貸款債權,值得慶幸的是規模都不算大,而且以高級債券居多。但其他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持有情況尚不得而知。
與此同時,“兩房”危機通過這條渠道對中國的潛在沖擊又比華爾街投行危機的潛在沖擊大得多,因為中國持有前者債券規模比持有后者債券規模大得多。據美國官方統計,截至今年5月末,中國內地持有的美國機構債券已經高達4333億美元;社會上不少輿論據此驚呼中國面臨4000億美元損失。當然,這估計夸大了中國政府持有“兩房”債券的數量,高估了這筆資產安全性所受到的沖擊。我國在選擇購買債券品種和管理的實踐中,主要還是持有債券到期收回本息。在這種“購買-持有”管理模式下,無論債券市場行情如何變動,只要能夠到期按照票面金額支付本息,那么持有者就沒有任何損失,而“兩房”債券到期支付本息的風險應該是微乎其微的。盡管從賬面資產衡量,房利美、房地美兩大房貸巨頭已經面臨“技術性破產”,但它們“太大不能倒”,美國政府必須救助“兩房”,我國持有的“兩房”債券到期兌付本息是有保證的。
第二條途徑是信貸緊縮和拋售資產,包括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股權、債權。
由于金融機構收縮貸款,資本市場也大幅降溫,融資困難將對整個經濟活動施加緊縮影響。而對于一些高度依賴機構投資者融資的企業和行業,由于面臨流動性危機的機構投資者紛紛拋售資產,它們可能在短期內就陷入流動性危機,甚至破產。而且,這種外資機構投資者拋售資產、抽回資金的行為還會成為危機跨國傳染的重要途徑。如果海外投資者大量拋售中國資產然后退出,可能對中國外匯市場施加沉重的下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