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先秦貨幣,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出現的貨幣,包括原始貨幣、金屬稱量貨幣和金屬鑄幣等。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三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是由原始社會經濟,發展到奴隸制經濟,再發展到早期封建制經濟的紐帶,也是貨幣由產生到發展、直至秦統一,中國貨幣基本統一于方孔圜錢的重要時期。如果從有交換跡象的時代算起,其經歷的時間跨度長達萬年以上。如果從出現原始貨幣的時代算起,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就是從夏王朝算起,也有兩千多年。因此,要了解、研究中國的貨幣發展面貌和經濟變化,先秦貨幣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尚未完全退出流通。各地區因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和歷史文化背景,從而形成了蟻鼻錢、布幣、刀幣和圜錢,四個各具特色的鑄幣體系。
蟻鼻錢是南方楚國的鑄幣,是直接由貝幣演化而來,是貝幣發展的高級形態。其上多有陰刻鑄就的錢文,所以又被稱為“文字貝”。根據它們的外貌形狀和文字特征,又被人們稱為“鬼臉錢”和“蟻鼻錢”。
布幣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的黃河流域,源于農具鏟。春秋以后漸漸成為專用通貨。早期的布幣有裝柄的銎(音qióng),即空首,所以稱為空首布。形制接近實用工具,流行于春秋時期,最晚至戰國早期消失。空首布到戰國時逐漸演變為布首扁平,無法裝柄的平首布。平首布是布幣中的先進形制,流行于整個戰國時期。布幣除了可以分成空首、平首兩大類型外,每類中根據首、肩、足部的變化,又可以細分為許多類型。
刀幣起源于東方的齊國,后逐漸遍及齊、燕等地。刀幣又稱刀化,是由手工工具刀削演變而來,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環幾部分組成。刀首是劃分刀幣類型的主要依據,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圓首刀和平首刀。齊國是使用刀幣的主要國家,齊刀可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大時期。春秋時期的一般都較長大,出土很少,價格昂貴,俗稱“齊大刀”。如“齊返邦長法化”、“安陽之法化”等。戰國齊刀主要是“齊法化”和“齊明刀”。燕國刀幣始于戰國早期,流行尖首刀、針首刀,戰國時發展成截首刀與燕明刀。趙、中山等地的刀幣鑄于戰國晚期,以形體較小且直背的直刀為主,如“甘丹、柏人”等。
圜錢形制的由來是古代玉壁或紡織工具紡輪,最早出現在戰國時的三晉地區,最早的圜錢是魏國所鑄的“共”、“垣”、“共屯赤金”等,圜錢主要流行于三晉兩周地區。圜錢是戰國時期最為進步的一種金屬鑄幣形態,它體積小、便于攜帶,鑄造工藝簡單,因此戰國中期以后,各國的鑄幣都有圜形化的趨勢。
先秦錢幣的特征
貨幣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在商朝已有了貝殼的使用,雖然這并不能證明它已婚發展成為十足的貨幣,但至少已接近貨幣了,而由農器進化到刀幣和布幣,的確需要很長時間。 把銅用來作為貨幣,也許是從仿鑄貝開始的。銅貝也有幾種:有些凸起得更像真貝,鋸齒紋成曲線;有些則比較扁平,鋸齒紋成直線。
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生產工具日益顯得重要,于是大家在交換時就將刀、鏟、紋輪等作為貨幣一樣使用。一個地方對一種生產工具用得最多的話,這種生產工具就變成了這一地區的貨幣。
從農業工具演化而來的貨幣,到了戰國時就形成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幣錢。
布幣:古代有一種農具叫做鎛,布幣的形狀就很象鎛,由于"鎛"、"布"同音,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很象鎛的錢幣叫做布幣了。布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重要的階段,就是鏟形階段,這是第一個階段,首空可以納柄,所以稱為空首布。第二個階段,布首已不空,變成平實,所以又叫平首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