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沙俄無限制地擴大紙幣“羌帖”在我國東北的發行規模,將戰爭軍費轉嫁給中國人民,造成東北地區通貨惡性膨脹。十月革命后,沙俄“羌帖”信譽掃地,頓成廢紙,使東北人民蒙受重大損失。此時,由日本朝鮮銀行、橫濱正金銀行發行的“金票”、“銀券”加快擴張,暴露出取代“羌帖”占領東北貨幣市場的野心。深受“羌帖”之害的哈爾濱各界人士主張由本地銀行盡快發行以我國通用銀元為本位的國幣“哈大洋券”以挽回本國利權。
1919年11月,交通銀行哈爾濱分行首先獲準發行“哈大洋券”,原限額發行500萬元,實際發行550萬元。票券正面均印有“東三省”、“哈爾濱”字樣。面額有民國三年版5分、1角、2角、5角,民國八年版1元、5元、10元和民國九年版1元、5元、10元、50元共11種。12月,中國銀行哈爾濱分行也獲準發行“哈大洋券”。哈大洋券一投入市場,立即受到群眾歡迎,國人用國幣,備感親切,流通日廣。1920年3月,交通、中國兩行聯合發表聲明,保證哈大洋券按1元折1元的比價無限兌換現大洋,哈大洋券信譽更增。民國政府遂正式規定,東北鐵路運費、海關納稅、各項捐稅、市場交易等統以哈大洋券為本位貨幣。這樣,長時間由外幣主宰的東北貨幣市場,很快被哈大洋券占領。隨著哈大洋券信譽日升,流通擴大,東三省銀行、黑龍江廣信公司、邊業銀行哈爾濱分行、吉林永衡官銀號等四家銀行也積極加入了發行哈大洋券的行列。
因為系由6家銀行多元化發行,導致市場貨幣流通過多,物價不穩。為控制發行量,東三省當局規定,1929年起發行的哈大洋票必須加蓋“監理官印”后方能進入流通。1932年6月,偽滿洲國政府頒布《貨幣法》,成立偽滿洲中央銀行,發行偽滿貨幣,取消了六行號發行哈大洋券的權利,并強令限期清理回收市場上流通的哈大洋券。至1937年6月,哈大洋券全部被清理回收,結束了它18年的流通史。
來源:中國商報 作者:葉真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