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日,《北京青年報》報道了讀者張強先生收藏的一張奇特紙幣,上面印有中、俄、英、法、阿拉伯五種文字,其中,中文為“全方貧工之聯合”,面額是1000盧布,發行年號是1919年。見報的第二天,中國人民大學高放教授、教育科學研究所李正心研究員分別致電《北京青年報》,稱查出了這張紙幣的出處:劉少奇同志在1950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上,談到關于俄語的教育、學習和翻譯問題時,就介紹過用多種文字書寫“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口號的蘇俄時期的盧布。劉少奇同志當時的講話,收錄在《劉少奇論教育》一書中,該書還對劉少奇同志當時的譯文做了考證:“1919年版的蘇俄盧布上印有譯成中、英、法、阿拉伯等國文字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一句,其中,中文譯文的原文是‘全方貧工之聯合’”。
在一個國家的紙幣上,印有不同國家的文字,并不稀奇。例如,法國在亞洲最大的殖民地銀行“東方匯理銀行”,為了對中國及印度支那各國實施殖民擴張主義和經濟掠奪而發行的以中國銀元為單位的銀元券就印有多國文字。
然而,在一個國家的紙幣上,把馬克思《共產黨宣言》中最著名的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用多種文字進行宣傳,的確是一枚具有國際主義象征的奇幣,可謂絕無僅有。(《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