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
(收藏拍賣導報2005年11月17日報道)貴報9月29日“錢幣”欄目刊泉友孟健來信求答:《寶源局還是寶泉局》一文。經筆者辨認其照片并結合古代鑄錢工藝特點考量,認為此“嘉慶通寶”錢應為寶泉局所鑄。
首先需要更正孟健先生的一點是,寶源局鑄造的“嘉慶通寶”之“通”,并非“均為一個點”,也有“兩點通”的。此說“一個點”恐怕是憑印象,沒有熟讀《錢譜》的緣故吧。如宋志強、王立新著《中國古錢幣庫》第515頁、516頁,就有四枚寶源局鑄“嘉慶通寶”“兩點通”普品拓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從刊登的這枚“嘉慶通寶”錢照片上分析,“通”字之“辶”看似只有“一點”,但其書法布局細小的上一點與“辶”下部分的距離過大,如只有一點書,點劃之間就顯得不夠協調,何況此書體并非行草書,由當時名家書寫的“嘉慶通寶”錢文是絕無此敗筆的。再者,其“辶”旁點劃的“留白”處,照片上似有流銅表相,應為鑄錢缺陷所造成的“一點通”,而不能判定為“一點通”,所以此嘉慶通寶錢乃為“兩點通”普品。眾所周知,清代嘉慶錢仍用“母錢翻砂法”,即砂型鑄造,而不像機鑄那樣精致。其翻砂的過程包括鑄模(用母錢)砂箱造型、將熔化的銅液金屬液澆入砂型、落砂和清理而得到鑄件(普通銅錢)。因此筆者認為,此“通”字之“辶”留白銅液的模糊狀態即是隱去的“一點”,是銅液在砂腔流動過程中,因翻砂鑄錢工藝本身固有的缺陷所造成的,古代錢幣中常常出現這種現象,不足為奇。
另外,該“嘉慶通寶”背滿文本身鑄的就是“泉”字,清晰可辨,何為其右旁一點被人刮去而“并沒有刮削痕跡?”滿文“泉”與“源”極為相似,其主要區別在于“泉”上部“匚”上處緊寫一長橫,而“源”字則沒有;“源”字右側上部緊寫有一小點,而“泉”字則沒有。若此嘉慶錢背滿文有一長橫的“泉”字,孟健先生判為右側的“一點”被人刮去,那這個“泉”就是錯字,而出現這樣的錯別字在當時是不可能的。張志中在《中國古幣》第16頁中說,寶泉局屬于戶部,寶源局屬于工部,二局均在京師,且是全國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由專職人員書寫,絕不會寫錯。張志中曾在鑒定(一枚)咸豐重寶當五十錢時,發現一枚寶源局背滿文“源”字少一點,另一枚寶泉局滿文“泉”字多一點,即斷其均為假錢。然而,即使滿文專職人員書寫時筆誤,而在清代鑄錢定制審查時也會被糾正。
再則,此嘉慶錢也絕非民間私鑄品。除孟先生文中所云“銅材金黃、錢文深峻”外,其錢文書風、版式穿廓也與普品相吻合,還有一個是錢體上的外輪有用旋車打磨和修整的斜磨痕,私鑄錢量小不會用旋車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