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賣導報2005年10月13日報道)《收藏拍賣導報》2005年6月30日第九版刊登了周泰宇《細說“香港一仙”普與珍》一文,文中周先生對香港一仙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讀后頗受教益。但文中講述:“香港1904年便廢除‘仙’,改用‘文’作貨幣單位”,后文又記述:“1941年英國生產了500萬枚‘香港一仙’流通幣……”這樣的敘述前后矛盾,明顯的漏洞使我看了覺得一頭霧水。
翻閱《香港貨幣圖錄》,從1863年至1941年香港都有鑄造“一仙”輔幣。無獨有偶,《杭州錢幣》1991年第3期刊登陸永明的《香港硬幣漫談》,其中也介紹,從維多利亞、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時代直至喬治六世的1941年,英國都有生產“香港一仙”輔幣,就是到伊麗莎白二世的1980年,也還在投放“伍仙”輔幣。不知何故,周泰宇先生怎么會認為“香港1904年便廢除‘仙’,改用‘文’呢?”再說1904年以后香港改“文”輔幣,有誰看過?
筆者收藏有香港首發的“一文”輔幣。據《錢幣漫話》胡幼文的《香港一千與香港一文》介紹,該幣是港督羅便臣應貿易界的要求,委托倫敦造幣廠機鑄的銅錢。該錢直徑16毫米,厚0.6毫米,重1克,正面刊寫“香港一文”四字,背面有英文“HONG KONG”(香港),下有英文“ONE MIL”(一密耳)紀值,中紀年“1863”字樣,穿孔上方有皇冠,穿孔下是維多利亞女皇英文“VICTORIA”的縮寫“VR”。這種仿中國古錢外形的機鑄一文錢,僅鑄造3年。到1866年,英政府宣布港幣以英屬原有幣為本幣,并在同年鑄造了一種新輔幣“香港一千”。該錢銅色、直徑、重量、錢形、英文字母及圖案均與“香港一文”相同,而區別在于所鑄年份和改紀值,即“文”改“千”。若以中文意思論,“千”是“文”的千倍,短短幾年,面值何以暴漲若許?其實不然,考其背文,英文同為一密耳。相當于千分之一英鎊,可見一文與一千面值是相等的。香港當局后感與中文數字“千”容易混淆,遂改“千”為“仙”。
可見,香港是先廢“文”,后又除“千”,改用“仙”作貨幣單位的,存世的香港輔幣就是明證。
來源:中國商報 作者:陳阿泉 (福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