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滔滔的長江水畔,2000多年前這里的吳國和越國的人們究竟是怎樣實現物品交易,讓經濟如此繁榮?那時有貨幣存在嗎?先人們沒有給后人留下多少值得信賴的確鑿證據,文字記載寥寥無幾,更沒有貨幣的考古發現。這是一個謎,多年來一直困擾著錢幣學家們。因此,錢幣學家們為了不同的學術觀點常常發生爭論。
五月中旬,近二十位研究吳越貨幣的錢幣學家攜論文,參加了由中國錢幣學會古代錢幣學術委員會和江蘇省錢幣學會共同舉辦的“吳越與早期貨幣學術研討會”,以破解吳越之謎。
中國錢幣學會秘書長戴志強在發言中說,吳越貨幣在中國貨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它的研究,是解決中國早期金屬稱量貨幣問題的突破口。
近年來,在浙江和江蘇兩地原吳越國區域內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先后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不少帶有明顯切割使用痕跡的青銅塊,還有青銅仿戈形器和鋸鐮等,為研究吳越貨幣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關于這些器物,部分學者認為是江浙在吳越時使用的貨幣。那么,這些青銅制品充當過吳越實物貨幣嗎?讓我們看看專家們的意見。
馬克思《資本論》告訴我們,商品交換中價值表現形式過渡到貨幣形式,經過了這幾個歷程:先是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再是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后發展到一般價值形式。只有當一般等價物最后固定在某種特殊商品上,價值形式即過渡到了貨幣形式。根據這一說法,有學者認為處于青銅文化鼎盛時期的吳越,把青銅塊作為稱量貨幣是合乎情理的。這些青銅塊作為稱量貨幣的同時,也可以是一種青銅鑄造原料,是經過初級加工,作為財富被古人廣泛貯藏的。從而證實了中國錢幣學會名譽理事長李葆華1991在浙江省錢幣學會年會上的預見:吳越應有貨幣,因為它是大國,有商品經濟,沒有貨幣是不可想象的。
還有的代表認為,青銅鋸鐮充當過吳國實物貨幣,但只是低級輔幣中的一種。吳越還應該有貴金屬稱量貨幣、金屬鑄幣。吳國的冶煉技術享有盛名,吳國的青銅文化獨樹一幟,吳國應有自己的貨幣。1995年底,紹興市城東鄉西莊村一次出土形狀如戈、輕薄細小的青銅物件11公斤3000余枚,其中完整的就有400余枚,因此被有的學者認定為越國戈幣。
學者湯可可和蘇志宏則經過對吳越古墓出土的玉璧、玉貝進行研究后認為,從貨幣發展史的角度看,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玉器的貨幣性不斷增強,并直接參與了商品交換,但它并沒有完全取得一般等價物的資格。兩位學者還研究了貨幣演進的“脫魅”意義,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經過20多年的爭論,在這次會議上,大家初步達成了共識——青銅塊是當年吳越國的稱量貨幣。
來源: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