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的幣均為素背(錢幣背面無文字),正面只有簡單的文字。而且,各國都使用本國文字,錢幣書法不能統一。此時錢文大多是大篆,母錢大多為就范刻成,字畫復雜,書文質樸凝重,字無定法,書無定勢。它反映出遠古時期書法藝術還在原始啟蒙階段。
秦朝統一文字后,鑄造了秦半兩、漢半兩、五銖錢等,都一律采用簡化小篆,錢文相對端莊秀麗。這些錢使用期長達700多年,堪稱我國的“長壽錢”,對漢字的規范和發展起了歷史性的推動作用。其后才有隸書、草書、楷書出現,各具風格的文字都真實而詳盡地記錄在古錢幣上,構成了氣象萬千的風格。
西漢王莽先后對鑄幣業進行四次大的改變,幾乎導致整個貨幣的崩潰。但是,他幾次鑄造的幣形態各異,錢文多用“懸針篆”,如公元14年所鑄的“貨布”,字體狹長,筆畫纖細工整,狀若懸針,顯得方潤古雅而又奇特。
南北朝時期,北周通用的“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錢,錢文采用“王筋篆”,筆畫渾厚有力,婉圓流暢,被稱為篆法絕工,六朝之冠。
唐朝的“開元通寶”,有隸、篆兩種錢文,均為歐陽詢所書。歐陽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錢文書法家,湖南長沙人。他所書寫的“開元通寶”錢文,體形介于漢隸與謬篆之間,用筆刻厲勁險,點畫方雅,結構開朗爽健,后人譽為“草里驚蛇”、“云間發電”,備受書法愛好者、古幣收藏者的寵愛。
錢文書法藝術的創作,最發達的是兩宋。在北宋100多年的歷史中,錢文書法更是獨樹一幟。北宋錢文上,真、草、隸、篆、行、瘦金等體無所不有。“淳化通寶”、“至道通寶”是宋太宗趙靈三體通寶。而宋徽宗趙佶寫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是自己創造的瘦金體,字體鐵線銀鉤,在方寸之內游刃自如,于雋秀俊逸之中顯出從容不迫之感,在我國書法藝術上自成一體。
清朝書畫名家戴熙所書錢文“咸豐通寶”、“咸豐重寶”近似瘦金體,骨秀格清,雖略顯方正呆滯,但依然有創新之處。
歷代眾多書法名家書寫的錢文,還有不少軼聞趣事。如“開元通寶”背面的一彎月形指甲掐痕,據說是李淵妻子所作。大唐初定,高祖決定廢“五銖錢”,發行新貨幣。錢樣制成,送到李淵處審定,他隨手把錢樣交給身邊的皇
后,皇后不知道錢樣是黃蠟做成,就順手用指甲在錢背后輕輕一戳,結果留下一彎指甲痕。按此樣鑄的錢上就留有皇后的指甲印。民間百姓稱有彎月形的“開元通寶”為貴妃錢,一直沿用至今。
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石達開所鑄的圣寶錢,錢文為“太平天國”四字,其中“國”字中間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則是為了顯示“王在國中”。
南朝戰火不斷,百姓民不聊生。579年,永定皇帝鑄造錢幣,書寫錢文者為了諷刺朝廷的腐敗,有一枚“大貨六銖”錢幣,使“六”字像一個人,彎腰俯首而泣,形象十分痛苦。皇帝一看大發脾氣,下令將此批錢幣全部回收,不得再鑄,書寫錢文者遭到斬首。
中國古錢幣無論種類、內容都十分豐富,鑄造精細、絢麗多姿,那一枚枚綠銹斑斑的古幣,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