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印社/可可供稿)
改刻是偽造古錢的重要方法,一般都是將普通錢改刻成珍貴錢。如"齊法化"出土較多,偽造者用質地厚、氧化嚴重的"齊法化",保留其首尾兩字,中間刻成"建邦長法"四字,于是"三字刀"就成為珍貴的"六字刀"了,這種偽造的"六字刀"背面的銹色也是極好的,讓人以為是真的,但是正面刻字的地方必定要做一層假銹,用來掩蓋刀刻的痕跡,有的利用古錢上的流銅,如半兩、五銖錢的穿孔上下或者是背面都常常有流銅,這是因為人工澆鑄的緣故,偽造者將這些流銅刻成星月或文字。西安就有該刻貨泉為大泉三十、中泉三十等等。也有偽造者將文字鏟去,例如將天國太平背圣寶的小平錢的"天國"二字鏟掉,成為橫讀"太平"背"圣寶"。我們作鑒定時幣上的星月、文字的位置正不正,仔細看有沒有刀痕。即使做了偽銹或包漿,但仔細觀察,仍能發現端倪。銅制是很堅硬的,要在上面刻字不容易,于是有人就將普通古錢面問全部鏟去,然后在錢面上澆溶鉛錫摹刻珍貴錢幣,再敷上偽銹,這種錢的面、背的銹色不同,輕敲它,聲音也是暗啞的,與一般銅錢不同。
更有甚者是利用古銅鏡刻成錢幣。如象鏡背有"開元"字的開元銅鏡,偽造者利用開元二字在鏡中央穿一方孔,就成了平背的開元通寶大錢了。這種偽品一般在銹色、包漿上是看不出毛病的,象真品一樣,但是幣孔是新打成的,再結合唐代錢幣的特點考慮,終能辨偽。
清代的雕母交易難鑒定,因為清代距現在不遠,很多錢幣并未入過土,沒有銹色,仿制容易些。但是雕母銅質優良,文字俊美,色澤金黃,刀痕盡化,后人偽造要做到與真品一樣極難,即使用母錢加工,還是相差較遠,只要注意鑒別,就會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