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幣總廠”史話 |
發布日期:2005-8-5 18:5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造幣總廠”史話 |
|
清末,幣制紊亂,清政府在全國整頓金融秩序,為收回鑄幣權利,并使銅元、銀元整齊劃一,而整頓幣制。光緒29年(1903年)3月,戶部奏派軍機大臣徐世昌及陳壁、張允言等為提調主其事,在天津勘定地勢,籌設戶部造幣總廠。該址占地面積31916平方米,于光緒31年(1905年)春竣工,最初定名為“鑄造銀錢總局”。該廠引進美國、日本、德國等最新的機器設備,在當時堪稱國內規模最大、設備最精良、技術最先進的造幣廠,也是全國貨幣制造的中心。因該廠直屬戶部管轄,故于光緒33年(1907年)將原名“鑄造銀錢總局”改為“戶部造幣總廠”。 造幣總廠初創時,擬定鑄造金、銀、銅三種貨幣,稱為“大清金幣”、“大清銀幣”、“大清銅幣”,通行天下,已歸一律。 光緒32年(1906年),戶部易名度支部,造幣總廠亦改名為“度支部造幣總廠”。 宣統2年(1910年)2月,清政府下令鑄造權收歸中央,度支部奏準,將各省所設銀、銅元造幣廠一律裁撤,統歸造幣總廠統一鑄造。4月,度支部頒布《幣制則例》,鑄造“大清銀元”,據《幣制則例》明令,“國幣單位,定名曰元”,定“元”為單位,定銀元為國幣,標準趨于統一。至此,從光緒10年(1884年)———宣統3年(1911年),共27年的貨幣單位銀元制與銀兩制之爭方休,鑄造大清銀幣的標準趨于統一。 清末,造幣總廠鑄造的“光緒元寶”銀幣數量很大,僅就光緒34年(1908年)來說,就鑄造了近1億枚,宣統3年(1911年),鑄造“大清銀幣”約7700萬枚。北洋銀元局和該廠從1902年-1907年5年間共鑄銅元約6.8億枚。此間也有許多版式品種的銀元,由于未經戶部核準,只鑄出試樣錢。但已核準版式的銀幣便大量鑄造行用,推動了貨幣改革,是中國近代貨幣史的新開端。 1912年,度支部造幣總廠與度支部造幣津廠(原北洋銀元局)合并,更名為“中國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度支部造幣津廠稱為西廠,專鑄銅元;原度支部造幣總廠稱為東廠,專鑄銀元。該廠組織完備,機器精良,堪稱全國造幣廠之最。民國3年(1914年),當時任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長兼造幣總廠監督吳鼎昌為該廠題寫“造幣總廠”四字門額。 1914年2月,根據頒布的《中華民國國幣條例》規定,袁世凱頭像銀幣(俗稱袁大頭)為國幣。 “袁大頭”鑄造數量很大,自1914年開鑄至1917年共鑄有1億8千余萬元,此后杭州、南京及武昌各分廠開鑄,估計其總發行量在5億9千萬元以上。該幣在中國遼闊的疆域內普遍流通,長達數10年之久。 1923年3月12日,國民政府以總統敕令公布了國幣型式,俗稱“龍鳳幣”。民國時期,造幣總廠還鑄多種試樣幣和紀念幣性質的金銀幣。比如:為孫中山、袁世凱、徐世昌、曹錕、段祺瑞、褚玉璞、張作霖、張學良等政要名人鑄造了紀念幣,鑄量比較少。 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后,民國政府禁止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元,改鑄孫中山頭像新幣。該廠于1920年始鑄孫中山頭像銀幣,至1929年鑄幣9000余萬元。 民國初期,造幣總廠恢復了銅元的鑄造。1919年,每日鑄銅元達50萬枚,至1922年,每日鑄數高達500-600萬枚。僅1922年一年間即鑄當二十、當十銅元約8.5億枚。由于質量日趨低劣,加之各省造幣廠鑄造的廉價、不足量、成色低的銅元充斥天津市面,遂形成銅元一再貶值,鑄造銅元也已無利可圖,加之商民的極力抵制,造幣總廠從1927年起時鑄時停。 1935年,日本為侵占華北地區,積極策動華北五省的所謂“自治運動”。同年12月,國民黨政府決定在北平設立實質上脫離南京政府管轄的“自治”政權———冀察政務委員會,由原國民黨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任委員長。1936年,原造幣總廠受命制造“自治”政權的銅元。 1940年,造幣總廠停業。造幣總廠的創建和發展,在我國金融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 (《金融時報》趙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