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稿:《珍稀動物》系列特種幣的出路在那里? |
發布日期:2004-1-23 11:19: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特約作者:泛舟
《珍稀動物》系列特種幣指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始于1993年6月份起發行的,以“熊貓
”、“金絲猴”、“揚子鱷”、“中華鱘”等中國境內特有的瀕危動物為主要反映內容的特種流通紀念幣。至目前為止,中國人民銀行已發行了“熊貓”、“金絲猴”、“華南虎”、“白暨豚”、“
丹頂鶴”、“朱環”、“褐馬雞”、“揚子鱷”、“金斑喙鳳蝶”和“中華鱘”共計10種款式。該《珍稀動物》系列特種幣均為一套一枚,每枚的面值均為5元,全部采用紫銅合金鑄造,其規格均為直徑25mm,凈重13.20克,每枚的發行量均為600萬枚。目前,合計面值僅50元的10枚《珍稀動物》系列特種幣的市場零售價約250元。
縱觀《珍稀動物》系列特種流通幣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其經歷了一個從默默無聞到價值發現,從非理性的過度炒作到如今成交量極度萎縮的運行勢態。由于在幣市的價格回落過程中還穿插著大量可以以假亂真的假幣出現,由此使得廣大集藏愛好者們在弱勢中更不敢輕易地貿然出手,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供求失衡的尷尬局面。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和避免上述不利局面的進一步蔓延,如何才能重振《珍稀動物》系列特種幣迷人的風采呢?筆者以為以下3點建議不妨可作有關決策部門和集藏愛好者們參考:
一:消除集藏者顧慮,凈化市場環境。
在集藏市場里,最令集藏愛好者們頭痛的就是防不勝防的贗品問題。而要徹底消除集藏愛好者們的顧慮,除了需要我們的集藏愛好者們自身不斷地普及包括《珍稀動物》系列特種幣在內的錢幣基礎知識之外,也需要提高與錢幣有關的鑒別和辨偽能力,更需要我們的公安、檢查等執法機關、以及市場的管理部門等加強對錢幣市場交易的日常管理,增強幣商們的法制觀念,并對出現的制假販假等違法行為嚴查到底,決不手軟。同時,依照《消費者保護條例》,對受害的集藏愛好者予以賠償,以凈化市場交易環境,為集藏愛好者和社會投資者們的入市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二:提高《珍稀動物》系列特種幣等的鑄造工藝和水平。
從現已發行的10款《珍稀動物》特種幣中我們可以發現,有關生產廠家在歷時近7年的時間里,其鑄造工藝水平非但沒有多大的提高,部分幣種的光潔度和平整度等更有程度不一的下降。由于相應的防偽等手段并沒有充分發揮,客觀上為制假販假等違法行為創造了孳生的條件。因此,筆者強烈呼吁和建議有關部門能夠以現代化的高新技術和強大的企業實力為依托,通過變化鑄造錢幣的材質、外形輪箍、比重、鑄造精度等手段,徹底扼殺假幣的孳生空間。
三:理順發行渠道,加強全社會范圍的錢幣宣傳,普及和培育錢幣集藏后續隊伍。
當前國泰民安的良好環境最適合集藏活動的普及和發展。《珍稀動物》特種幣以其誘人的選題、精美的畫面、低廉的價格、偏小的發行量等多方面優勢非常適合現階段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集藏品味。因此,筆者以為有關方面今后除了有必要一改以往的工作作風,不斷地加大錢幣的宣傳教育工作,以提高全社會人士的集藏興趣之外,還必須進一步整頓和理順錢幣市場的發行渠道,提高錢幣發行的透明度,為集藏大眾參與錢幣市場的發展創造條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