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稿:八思巴與元代“八思巴文”鑄幣 |
發布日期:2004-1-11 15:0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特約作者:周宏遠 、金錯刀
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又譯‘發思八’、‘帕克思巴’),本名羅卓堅贊,意為“慧幢”,系西藏薩嘉人氏。據說其人三歲能講喜金剛修法,聽眾嘆為稀有,于是稱之為“八思巴”(藏語,意為‘圣者’)。九歲時,又因講喜金剛續本《二觀察》而名聲大著。南宋淳佑(注:‘佑’字應為‘ネ’旁)七年(公元1247年),他隨其伯父薩班·貢噶堅贊至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成吉思汗之孫、蒙古窩闊臺汗次子闊端皇太子,自此歸附蒙古。
寶佑(注:‘佑’字應為‘ネ’旁)元年(公元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左右,為忽必烈夫婦等二十五人授佛戒。忽必烈即位后,他于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被尊為“國師”,授以玉印,任中原教主,統天下教門。至元年間,奉詔創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頒行全國,稱“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稱“八思巴文”。次年又升號“帝師”,進封“大寶法王”,統領西藏十三萬戶。至元十三年八思巴返回西藏,由元世祖忽必烈作施主,集康藏七萬僧眾興曲彌法會。自任薩迦寺第一代法王,執掌西藏政教全權,為西藏實行貴族僧侶統治之始。他還曾將藏族建筑技巧、雕塑等引進內地,又將內地印刷術等傳入西藏。有著述三十余種,傳世至今的有《薩迦五祖記》。
八思巴所創制的“八思巴文”屬拼音文字,共有41個字母(脫胎于古藏文字母),字數只有一千多個。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為國字頒行全國后,其推廣卻受到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傳統因素外,主要是因為這種文字字型難以辨識,再加之在有的地方使用時還仿效漢字篆書的寫法,這就更加劇了識別的難度。因此雖然元廷屢次下令用八思巴文“譯寫一切文字”(也確曾用八思巴文譯寫過一些書籍,還轉寫過漢文、藏文等),但民間還是用漢字。所以,八思巴文最終還是主要應用于官方文件。
元代主要流通紙幣,鑄錢比其它朝代都少,且多以漢文錢為主,但也用八思巴文鑄過有限的幾種錢幣。計有世祖至元年間的“至元通寶”、成宗元貞和大德年間的“元貞通寶”和“大德通寶”、武宗至大年間的“大元通寶”等幾種。這些鑄幣的錢文讀法均為“順讀”,且除較厚大的“大元通寶”當十錢[圖2]存世尚多外,其余均很稀見。
此外,在元末順帝至正年間所鑄的面為漢字“至正通寶”的大小錢中,有的背穿上分別有“寅”、“卯”、“辰”、“巳”、“午”五種八思巴文地支紀年,有的則背穿上、下分別為八思巴文和漢文的對照紀值數字。另有資料說還有一種面為漢字“貳拾伍文”、背八思巴文“權”字的鉛質權鈔樣錢,如確有此錢當實屬罕見珍品。除以上鑄幣外,在元代“寶鈔”(流通紙幣)上也出現過八思巴文字,如“至元通行寶鈔”上就印有“至元寶鈔”、“諸路通行”八個八思巴文[圖1]。
[upload=jpg]UploadFile/20041111572668852.jpg[/upload]
伴隨著蒙元帝國的消亡,八思巴文亦被逐漸廢棄,成為一種“死文字”。但我們今天仍能在各種八思巴文錢幣及其它元代文物上見到它。至于八思巴其人,也應得到歷史公正地評價,因為他的一生畢竟為加強西藏與中原地區的聯系,促進漢藏文化的交流,發揮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upload=jpg]UploadFile/20041111575745132.jpg[/upload][upload=jpg]UploadFile/2004111158385062.jpg[/uploa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