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許平
很早以前,小亞細亞人就在河底發現了一種含金73%、銀27%的天然合金。在對其進行提煉的過程中,人們掌握了多種分離銀的技術。后來,人們在愛琴海和地中海沿岸發現了許多銀礦脈。憑借境內的銀礦,雅曲為攏集財富和確立權力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世紀,雅典確定了銀作為流通輔幣媒介的地位。公元前5世紀和4世紀,正反面分別雕刻著女神雅典娜肖像和貓頭鷹的雅典銀幣成為最受歡迎的貿易貨幣。在古希臘,雅典娜銀幣可能不是最精美的,但其影響卻是最深遠的,整個地中海地區都欣然接受這種錢幣并在貿易中廣泛使用。
當時,雅典人僅用銀來鑄造1德拉克馬或更小面額的硬幣。而其他城邦,特別是錫拉庫扎(意大利西西里島東部的港口城市)則用銀鑄造較大面額硬幣。錫拉庫扎鑄造的刻有羅神阿瑞蘇薩的銀幣被公認為古代鑄幣的頂峰。
銀同時也是古羅馬第鈉里銀幣的鑄幣材料,并為中世紀歐洲鑄幣奠定了基礎。初始,金子用來鑄造大面額硬幣,銀鑄造小面額的小硬幣。到15世紀晚期,隨著波希米亞(以前為一中歐國家,現為捷克一部分)儲量巨大的銀礦的發現,大面額的大銀幣便盛行起來。設計師們的設計思路也豁然開闊,并由此鑄造出了一批錢幣史上精美絕倫的硬幣。
在歷史上不同時期內,尤其是在20世紀,銀多次見證了貨幣和金融危機,還有后來無情的通貨膨脹。危機中銀幣的面額逐漸減小,成色也逐漸降低。盡管如此,直到非常近的一段時期內,銀都一直穩定地充當著日常貨幣流通媒介的角色。
不同品質和成色的銀相差甚遠,這些因素影響著銀的外觀。銀的化學成份(如其它金屬成分),空氣污染,海水浸泡和埋藏于地下等因素都可能影響銀幣的外觀,并帶來一系列諸如恢復、清潔、保養和保護等的問題。
中世紀,銀所能提煉出的最高純度是95.8%。這種銀質地太軟,容易出現劃痕,因此很少用來鑄幣。但后來,有時一些國家也試圖用此成色或更高成色的銀鑄幣,例如許多墨西哥普制幣比索,你就可以用手把它折彎。
近年來,各國時興鑄造高純度的銀幣。例如,1967-1971年間,海地鑄造了純度高達99.9%的5古德和10古德的銀幣,這些銀幣直徑大,外觀漂亮,但不能移動,F在普制銀幣上一般都標明成色,但中世紀的伊斯蘭鑄幣卻早已領先一步,在幣面上鑄有各種各樣表明成色的詞語,如“極品”、“真貨”、“上等”、“精制”等。
盡管人們已經可以提煉出高純度的銀,但從實際用途角度來看,最好的比例應該是92.5%的銀和7.5%的銅,這種成份組成的銀也被稱為標準銀,是中世紀英格蘭的標準鑄造銀,直到現在英國仍然使用標準銀制造銀幣。當然,英國歷史上也曾使過低標準的銀。1544-1551年,亨利八世曾成功地降低銀幣的成色,這種銀幣中銅的含量很高,以至于1549年用此材質鑄造的先令被斥為“酒糟鼻”。1920年,銀幣的成色被降至50.0%,直到1947年銅鎳合金鑄幣才取代了它作為日常流通貨幣媒介的地位;闹嚨氖,當時用來鑄造英王在濯足節向窮人散發的錢幣的材質卻是成色為92.5%的標準銀。最近幾年,英國也用標準銀鑄造精制幣和厚坯硬幣。
除了廣泛使用的標準銀外,一些國家還采用了其他成色標準。19世紀60年代,土耳其和墨西哥曾鑄造了成色從90.0%到10.0%的銀幣,許多國家也采用80.0%的標準,奧地利直到1973年還使用64.0%的10先令幣。
就像9開(37.5%)的金難以稱之為金一樣,成色低于50%的銀也難以稱之為銀,人們用術語“比棱”(billon)來稱呼摻和了大量鉛、錫等元素的銀。由于雜質過多,和空氣中二氧化硫容易發生作用,這種“銀”幣顏色常常變得暗灰,并最終出現黑斑,就像在印度西部流通的安妮女王時期的黑狗幣(Black Dogs)一樣。在荷蘭,人們稱呼一種含銅75%,含銀25%的硬幣為黑比棱(black billon).
不像金和鉑,銀容易和空氣中的氧和硫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失去光澤。純銀表面出現的這層銀“銹”實際上是一層保護膜,可以防止銀內部的進一步腐蝕。
另一方面,在流通中銀幣接觸灰塵、污垢,空氣中的塵埃和人的汗水的混合物,故盡管可能硬幣本身的銀質不錯,但其外觀總是顯得有點差強人意。這時,只需用棉球或棉棒蘸一些輕油(汽油,煤油什么的),輕輕擦試,銀幣便可光亮如昔。當然,在擦洗貴重銀幣之前,最好先找一枚殘損幣試驗一下溶劑的濃度是否合適。
通常,在溫水里加入少許家用洗潔劑,輕輕地刷洗,也可去掉銀幣表面的污垢,在溫水里加入1/10的氨,清洗效果會更好。之后,應在水龍頭下小心沖洗,再仔細干燥。也可用專門清潔銀器的刷子刷洗,刷子上應是很軟的純動物毛(不要用尼龍等人造纖維刷子)。在清潔的過程中要小心翼翼,動作幅度不要太大。
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若非逼不得己,不要隨便清洗銀幣。非專業清洗可能使幣面出現損傷,從而貶值。以上所說的辦法只適合于清洗空氣污染引起的污垢,由于海水浸泡,深埋地下而腐蝕過的,清洗時最好交給專家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