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8年3月上旬出版的第五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共用正面圖案.jpg
“北京頤和園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臺、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杰作。”這是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們眼中的頤和園。
“一園竹樹繞泉石,四季冬春夏復秋。放棹只疑天上坐,憑欄真個畫中游。”這是滿清遺老溥杰魂縈夢繞的頤和園。
頤和園,這座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仿佛郎世寧用濃重的油彩和細膩的線條勾勒出來的一幅山水長卷。昆明湖,萬壽山,佛香閣,排云殿,到底是身在你我共處的人間,還是飄渺虛無仿若夢中仙鄉?畫在紙上,畫在絹布上,畫在扇面上,畫在屏風、影壁、梁柱之上,畫在水面,畫在鏡面,畫在天地間。每一處工筆,每一處留白,濃妝淡抹,纖柔壯麗,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上天造化借用人間巧工,輕輕一抹,就有了從畫中走出來的頤和園。
頤和園是精巧的,蘊雅的,當它走進世界文化遺產系列紀念幣的第五組,方寸之間,又帶給我們一種新奇而瑰麗的心靈體驗,讓人無法不為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的恢弘、精致、典雅所震蕩,這種感覺是動人心魄的,更是讓人血脈怦張的。頤和園紀念幣背面主景圖案為頤和園萬壽山和佛香閣,其前景為昆明湖和湖上的石舫。設計者利用一山一河,充分利用了閣、石舫等造型姿態,產生了連綿起伏、蜿蜒伸展的勢,使幣面顯得生機盎然,自然流暢,主景和前景之間的自然過渡,加強了層次節奏的變化,把頤和園最有特色的景致融合包容于斯,整體流暢而連貫,萬壽山上的古木成林,佛香閣的精巧古雅以及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復雜結構,昆明湖的碧波蕩漾煙波淼淼,甚至是帶有西洋風格的石舫,精心細致地刻畫了每個細部,充分運用了浮雕語言,湖光山色,庭園美景,渾然天成之自然雕飾亦若巧奪天工的神來之筆,幣上的頤和園又以一種凝練的表現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從畫面構圖來看,主景與次景之間,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從近景推至遠景,一腳跨進了歷史深處,來自悠遠歷史深處的深厚積淀,來自深厚民族文化的豐厚韻味,留給我們無窮無盡的回味與遐想。
頤和園是蘊雅的,而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龍門石窟就是雄渾肅穆的。2000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頤和園普通紀念幣背面圖案.jpg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后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
龍門石窟紀念幣背面主景圖案為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其背景為奉先寺中的天王、力士。位于奉先寺石窟正中的盧舍那大佛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幣面上的大佛實體感極強,浮雕層次分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從側面看去,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曾有人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幣面上的大佛在天王和力士的守護下,肅穆卻非威嚴,膜拜卻忍不住想親近,微微一笑,心塵飛揚,世間一切污垢皆滌,世間一切煩惱皆散,這種心靈上的撫慰,已經遠遠超出了一枚紀念幣的審美范疇。